文萃笔会
共 2177 条新闻
| 小谈女子大学 ◆ 林思云 | 04年10月4期 |
|
现代中国人对只招收女学生的女子大学已经很陌生了。以前中国有不少女子大学,比如著名的金陵女子大学,后来毛泽东时代搞妇女解放运动,强调男女平等,只招收女学生的女子大学当然不符合男女平等的精神,所以一时间中国的女子大学全部被废除了。 日本现在的大部分大学...(详全文) | |
| 论中国人的样板戏情结 ◆ 刘戴维 | 04年10月4期 |
|
早年,伟大领袖的爱人同志奉天子之命亲自上阵领导中国的文艺事业,连现代京剧带革命芭蕾舞,一共弄出来“ 八个样板戏”。现在的爱国青年们已经不知道那段轰轰烈烈的革命岁月了,那时候,全国人民同看“八个样板戏”,大街上没有现在这样的靡靡之音,除了深山问苦就是高举...(详全文) | |
| 青狐的回忆 ◆ 阮 翔 | 04年10月3期 |
|
看完了王蒙的《青狐》,合上书,喝口水,上了厕所,然后舒展一下身体,外面艳阳高照。 先声明,一向不是很喜欢王蒙的文风,大段大段的排比句,一个意思翻来覆去不停地强调,他会用的词很多,我知道,毕竟是作家,但是这样的句式没完没了地用,让我觉得他在炫耀。关键...(详全文) | |
| 两本自传 一种心情 ◆ 陈 骏 | 04年10月3期 |
|
妻子从上海回来,随身行李中最重的是一箱书籍杂志和盗版DVD,还有许多老照片。这几天在慢慢地扫描老照片怀旧的同时,消化了两本有点意思的自传。 一本是余秋雨的《借我一生》。我读余秋雨,曾经写过两篇短文,套用网络用语来说,一篇是“鲜花”,一篇是“鸡蛋”。...(详全文) | |
| 家中的“搞儿” ◆ 陈 村 | 04年10月3期 |
|
刚才,儿子终于做完功课,跟他老爸踢一场例行的“家庭杯”。我家中有硬地一块,旁边是饭桌,一边通厕所,一边通客厅。平常比赛只攻守厕所之门,其大小对小学一年级孩子比较合适。今天厕所有人在洗澡,换上客厅大门有两米之阔,在五码之远起脚,守它就大不容易。长话短说,...(详全文) | |
| 感受韩流 ◆ 杨文凯 | 04年10月3期 |
|
秋雨连绵的日子,最好的享受是躲在家里看影碟渡日。当韩剧在妻子的操纵下成为我家主旋律的时候,我也不得不胁从着在旁边瞄上几眼。韩国影视在中国、日本和亚洲大行其道,早已不是新闻。虽然我知道韩剧迷多以女性,尤其是中年妇女为主体,并且有了心理抵抗的准备,但偷着瞄...(详全文) | |
| 比小说更离奇的司马史观 ◆ 李长声 | 04年10月2期 |
|
司马辽太郎(1923-1996)去世八年了。 他出生在大阪,本名福田定一。就读于大阪外国语大学蒙古语专业,被提前毕业征兵,到过中国牡丹江。复员进报社,从事新闻工作十五年。1955年处女作《波斯幻术师》(书名只照搬汉字,下同)获奖,此后取笔名司马辽太...(详全文) | |
| 说碗(下) ◆ 陈 村 | 04年10月2期 |
|
“ 碗”,石字旁,是一种石头或陶的器皿吧。按《辞海》解释:碗,一种敞口而深的食器。难为它想出这么一个定义,但日日使用的东西,被它一说,反而一愣,有点像谜语。古代没有电器,食器当然有,有的名字怪怪的,如簋等等,那些东西早已走出生活,只有在博物馆拜见了。 ...(详全文) | |
| 不问庐山真面目 ◆ 张 石 | 04年10月2期 |
|
北宋王安石有《登飞来峰》诗云: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北宋苏轼有《题西林壁》诗云: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首诗,同是一种身居高山时的感觉,但是王安石...(详全文) | |
| 政论家和政治家 ◆ 林思云 | 04年10月2期 |
|
因特网发达以后,为大量业余政论家提供了一个自由发言的空间,一时间洋洋洒洒的政治评论频频发表,左派右派中间派的各种政论人才辈出。不少人把“ 政论”和“ 政治”联系到一起,以为政论家就是没有当权的“在野政治家”。不过在西方世界,“ 政论家”和“ 政治家”是...(详全文) | |
| 谈九哥与他的写作 ◆ 林思云 | 04年10月1期 |
|
常上网的朋友大概都知道在日本有一位有名的华人写手,他的网名叫“ 九哥”。和一般藏头隐尾的网上写手们不同,九哥在网上公开了自己的照片、自己的职业,甚至连同时拥有三位日本太太(日语叫“ 美人妻”)这样的私事也不隐瞒。不过九哥这样做,反而让人产生“空城计”的...(详全文) | |
| 《读者》的读者 ◆ 陈 骏 | 04年10月1期 |
|
我是《读者》的老读者了。这本杂志最初叫做《读者文摘》,我在上学路上经过虹口公园门口的书亭时买的创刊号,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只花了两毛钱。这本创刊号现在还保存在上海的旧居里,同时保存着的还有许多自己制作的《读者》合订本。二十多年过去了,虹口公园已改名鲁迅公园...(详全文) | |
| 归期未有期 ◆ 杜海玲 | 04年10月1期 |
|
从来日本的年数,或从对日语的掌握程度来看,我算得是“老日本”。我曾经坚定地以为日本将是我终老的地方,直至最近。 最近我回了一次国,与我家乡的亲人家常而愉悦地相处。一个念头从朦胧至清晰,不依不饶缠着我──如果我回国生活,是否会更快乐一些? 回还是...(详全文) | |
| 像猴子一样生活 ◆ 阮 翔 | 04年10月1期 |
|
我记得我入少先队的那一天相当郁闷。发给我的红领巾不是绸子的而是布的,同样的新入队员有几个人得到了绸子红领巾。一个人的恶毒的虚荣就是从小开始的,我在入队仪式上迟到了,无可奈何地看到有人在我走入队伍时候对我胸前红领巾的质地表示关注。那年我不到10岁,难道我...(详全文) | |
| 悼念水上勉先生 ◆ 李长声 | 04年09月4期 |
|
水上勉先生去世了。 我曾见过他一面,已经是大约二十年以前了。那时在地方上编辑一个有关日本文学的杂志,听说水上勉先生率日本作家代表团访问中国,便专程到北京拜访。不会说日语,也不大知道日本的事情,多亏有中国作协的陈喜儒引见,中国文联的王玉琢陪伴,壮起胆...(详全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