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说碗(下) / ◆ 陈 村
日期: 04年10月2期

  “ 碗”,石字旁,是一种石头或陶的器皿吧。按《辞海》解释:碗,一种敞口而深的食器。难为它想出这么一个定义,但日日使用的东西,被它一说,反而一愣,有点像谜语。古代没有电器,食器当然有,有的名字怪怪的,如簋等等,那些东西早已走出生活,只有在博物馆拜见了。
  西洋人吃面包,不用饭碗,他们用盘子,只图广阔,不求深厚。盘子清浅,内有什么一目了然,不能像碗那样,大家庭中做饭的媳妇,饭底下给相公埋伏一只荷包蛋,原先厂里打饭的师傅给领导或熟人埋伏肥肉一块。这般吃饭也打埋伏便是国粹之一种,不可不知。中国人的碗是可以端着的,洋人的盘子要老老实实放在桌上。从小母亲要我吃饭手捧着碗,说是敬重农民;某些洋人饭前念主祷文,感谢上帝赐食。两种说法一样庄重,内涵何其不同,我觉得还是中国说法切题。捧饭碗是惜福,端盘子是在饭店当仆欧。端着碗边走边吃叫做“游吃”,农村里往往如此,饭桌上并无值得坐守的菜肴,不如游到哪家,见有好吃的夹一筷子,表示亲密。自打搬进城里,家长学习了文明守则,非但不肯身体力行,甚至不赞许小孩子的游吃。唉,多少乐趣被一声断喝扼杀了!我们只能指责今天的人们“人情淡漠”。吃是最能培养感情的,君不见从猿猴开始就是吃吃玩玩的,从这棵树到那棵树十分开心,寓食于乐。树挪死,人挪活,不让移动,还要“ 食不言,寝不尸”,人情怎能深厚得起来?为此,我对今天的“中国移动”四个字深有好感。
  碗的绝大多数是瓷器,于是饭碗很容易打破,传世的古碗极少。古碗最多的地方是在大洋深处的古沉船中。瓷碗之外,另有种搪瓷碗,碗口镶一道蓝边或红边,外面写上单位的番号,白底红字或白底蓝字,很亮丽。我上大学时,同学们用得最多的便是这个。它的瓷是搪上去的,铮铮铁骨,摔也不怕,掉了几块搪瓷,照样能使用。更有一种妙处,每逢食堂不按时开饭,卖饭窗口外叮叮当当响成一片,这样的碗,尽可以当锣一样敲打。这碗出身不凡,所有制是公家的,毕业了去新单位报到,首先要领它一套。它记录了一段历史,百年千年之后便是文物。因没有一圈底,它也叫做饭盆。没了那一圈,内胎又是铁皮的,端起来烫手。它缺点是远不如瓷碗内秀,优点是不会动辄摔碎令人沮丧,实在是不得已的变通吧。
  碗上一般有花纹,考究一点的细瓷碗上有图,但写字的极少。最常见的字是刻一个“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生怕被邻居错拿。到了文革,到处画领袖像写毛主席语录,碗上不写不画。把领袖或语录一口口吃了,这种象征太可怕了。相反,我见过一种大白碗,一点花纹也没有,是当年公共食堂的餐具。俭省到了这样,也很恐怖。
  碗破了,可以补,我小时候经常看见补碗。鲁迅也写过,还把补碗的钉子算错一回。当然,破得狠了,钉子的钱比一只碗更贵,就只好扔了。还不肯扔它,只有一个用途,以前的人家,常用破碗来舀米。天长日久,那破碴磨得圆了,彷佛烧出来就是那样。
  最后应该提一下的是碗的永恒伴侣──筷子,古人称箸。一圆胖脸,一瘦高个,如说相声的搭档。我猜想,筷者,快也,比手指长,一桌人争食,捷足先登,入口为快,因此得此名,被普及。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66/8242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