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两本自传 一种心情 / ◆ 陈 骏
日期: 04年10月3期

  妻子从上海回来,随身行李中最重的是一箱书籍杂志和盗版DVD,还有许多老照片。这几天在慢慢地扫描老照片怀旧的同时,消化了两本有点意思的自传。
  一本是余秋雨的《借我一生》。我读余秋雨,曾经写过两篇短文,套用网络用语来说,一篇是“鲜花”,一篇是“鸡蛋”。现在看来还可以写一篇介于两者之间比较客观的文字。《借我一生》读起来有一种十分亲切的感觉,余秋雨重新梳理了自己经历的大事和小事,我眼中的余秋雨回复到了当年《文化苦旅》时的形象。
  《借我一生》用相当的篇幅记忆了他的父亲和叔叔,两个专制时代的牺牲品。好像是哪位作家说过的,我们都是从黑暗中走出来的。因而读这些篇章的时候,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共鸣。余秋雨充分发挥了他的文字功力,把这些在荒唐岁月中司空见惯的史料摆弄得生动感人。
  也许同样是从上海的文化环境中走过来的,许多史料听来似乎近在眼前,他所崇尚的黄佐临和胡伟民导演的话剧也是令我回味无穷的。他在书中写到的早期推荐他的学术著作的某教授就是我的一个远亲,还有饥饿时期经常借饭票给他的某教授,那位教授的女儿曾是我的同事。我想,余秋雨不可能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谎,更不可能无中生有编造美化自我的细节。因此,在澄清所谓的“ 石一歌”问题上可信度是非常高的,这些年围绕在他身边的风雨应该可以停息了,除非还有胡搅蛮缠的无赖。现在大概可以轮到老余向小余叫板了,你为什么还不忏悔。
通过《借我一生》的自白,我也理解他的《千年一叹》《行者无疆》何以粗糙的理由。不过,我注意到他可以洋洋洒洒于某些可有可无的情节,关于他的婚史,却惜墨如金只用了区区两三百字一个自然段,粗心的读者很可能是一晃而过的,真可谓用心良苦。这些都是我读《借我一生》的瞬间感受。
  另一本传记是周国平的《岁月与性情》。我觉得《岁月与性情》和《借我一生》有异曲同工之妙。《岁月与性情》花了许多笔墨诉说周年轻时的偶像郭世英。小郭是郭老的儿子,由于莫须有的罪状而死于非命。这些故事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简直是无法理解的天方夜谭。我想,正因为亲眼目睹过如此生死体验,周国平的思考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
  我最早看周国平的尼采专著,大约在二十年以前。他能把哲学专著写得文采斐然实在是一个特例,后来才知道他写随笔的手艺也非常高。我以为九六年出版的《妞妞》达到了他散文创作的高峰。最近向朋友推荐周国平的时候,无意间发现《妞妞》的日译本去年登陆日本时也很畅销,可见欣赏趣味是没有国界的。对生命的崇尚和人性的思考是他永恒的主题,《岁月与性情》中关于人生尤其是婚姻的思考达到了一定的哲学高度,因为他既有充实的理论也有广泛的实践。他把自己作为一个标本剖析给读者,更显得难能可贵。
  在近年来名人学者的自传横行于世的时候,这两位的心灵自白以独到的角度和笔法令人耳目一新。我之所以把这两本自传的读后感放在一起写,我觉得两人确有许多相似之处。不仅仅是同龄人,而且两位作者同样既精于自己的专业又勇于跳出自己的专业。这种活法比较对我这种不务正业之辈的胃口。余秋雨在学术和官运蒸蒸日上的时候毅然辞职改攻旁门邪道,居然也别有洞天,如果他贪于官位的话,现在很可能已是一个让人觉得讨厌的宣传领域的高官,而对于读者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损失。同样,周国平无意争当博士导师而辛勤耕耘于哲学和文学的边缘地带,果然曲径通幽收获颇丰,其远远大于博导的价值。这年头博士教授不太稀罕,难得的是有点思想又会说话的智者。
  最后,说点自传以外的话。本来余秋雨写了一本好书,却又故伎重演像个老烟鬼嚷嚷着戒烟,所谓退出文艺圈云云看起来更像是信口开河,弄巧成拙的话反而有可能冲淡自传的真实性。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66/8357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