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日常交往是友好交流的基础 ——访日本华侨华人联合总会会长曾德深
日期: 07年02月4期 评分: 4.43/7
■本报记者 杨文凯

曾德深会长1940年出生在横滨中华街,小学中学就读于中华学校,是典型的在日华侨二世。1972年,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曾德深的人生也以这个时间点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1972年前,是学习、积累、成长期;1972年后,是投身社会、贡献族群、参与日中交流的实践期。

身为旅日华侨二世,曾德深既是华商,又是侨领,更是社会活动家。曾德深对生于斯、长于斯、人生起航于斯、自我实现于斯的横滨中华街感情深厚,并以此为基点,参与到为侨界服务、为社群奉献、为中日交流添砖加瓦的历史长河中。中日邦交正常化35年来,中日交流的规模和成果一日千里,横滨中华街也由一个旅日华人的聚居地发展成为闻名世界的全球最大的ChinaTown,成为日本社会国际化的象徵。

35年来,曾德深和他的夥伴们继承了父辈的奋斗、创业和扎根精神,紧追中日交流的时代潮流,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超额完成了自己这一世代的使命,但他们依然锲而不舍地努力著,日积月累地建设著,使横滨中华街成为代表华人社会、炫耀日本社会的一颗明珠,也成为中日交流与融合的象徵。

谈到中日交流,曾德深的观察视角不同寻常。在他这个华侨二世的理解中,中日交流并不限于中国人与日本人的跨国交流,同时也体现在旅日华人与现地日本人之间的日常交往与文化融合。中华街的形成与发展,就是这种交往不断深化的历史成果。曾德深颇有感触地表示:日常交往是友好交流的基础。

一、为二战历史悬案寻找一个答案

曾德深认为,交流并不是隆重的、孤立的,高不可攀的,而恰恰是融化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比较二战期间在美日侨与旅日华侨的不同遭遇,曾德深从日常交往中找到了答案。

曾德深很早就注意到这样一段历史事实: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美国政府建立起集中营,强制收容了美籍日裔或在美日侨,这成为美国历史上的一个污点。直到最近几年,美国政府才对这个做法表示谢罪。但日中战争打了14年,在日华侨却没有遭到专门的强制收容,这是为什么呢?战争期间,在日华侨华人约有2万人。日本军队从中国大陆强掳劳工来日做苦工,却没有对在日华侨华人下黑手,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曾德深认为,横滨自1859年开港以后,就有中国人陆续来到日本。第一代中国人,也就是他们的父辈来到日本,较多分散在横滨、神户、长崎等地生活经营,与当地日本人打成一片,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紧密联系和信赖关系。所以,即使在战争期间,警察当局对在日中国人的移动比较敏感,比如华侨从横滨到东京需要警署签发通行证,但日本社会对华侨没有敌意,普通日本人依然把华侨看作隔壁的邻居、通婚的亲家、经商的夥伴。这种从日常社交中建立起来的友谊和依赖,可能是旅日华侨幸免于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战后,日本全国一片废墟,社会进入大饥荒时代。生活在中华街的华侨华人作为战胜国侨民,相对容易得到生活保障,但他们没有趾高气扬。当时,油、糖、盐、粉等食材都实行配给制,日本人没有饭吃,到中华街就有东西吃,这成为一个惯例。中华街能够生存下来,发展起来,同这些外表上看不出来的日常交往是分不开的。同样,横滨的中华学校,能够坚持办校100多年而没有中断过,也离不开日本社会和日本人的支持。

二、推进民间交往 中日关系不会太离谱

小泉执政五年多,中日政治关系很僵硬,两国民间滋生出互不喜欢互不相信的感情,“嫌中”和“嫌日”情绪蔓延在上升,这是真正的危机。曾德深回忆说,1972年以前,中日交流以民间为主;1972年以后,中日关系由政府主导。政府的立场当然是关键的,作用也是决定性的,但民间交往不能放任,友好基础不能松散。中日两国无论谁当主席,谁当总理,只要民间存在著深厚的信赖关系,中日关系就不会太离谱。去年以来,中日两国推进高中生交流,就是值得大力提倡的好事情。

曾德深说,我们理解的中日交流不仅是政治交流,而政治交流也不只是中日政府间的交流。日本实行地方自治,分权化使得地方政府的发言权比较大,所以需要在地方交流上多做工作。旅日华侨华人与日本的地方行政机关、地方议员、地方团体加强交往,拉近关系,是非常有益的。

比如以前的神奈川知事名叫长洲一二,原来是横滨国立大学经济学部教授。他做学者时就关心日中交流,是神奈川县日中友好协会会员,理解并支持华侨事业。他当选知事后,提倡“民际外交”,促进神奈川县与辽宁省结成友好省县关系。又如现任神奈川知事松泽成文也关心侨社校事业。他为中华学校赢得民族学校的资格问题,曾与文科省交涉;他曾亲自到中华学校与学生们一起上课,体验民族教育的氛围;他也关心中华学校新建校舍的选址问题,并向神奈川财界宣传民族学校对于国际化的重要性。

这些友谊和信赖关系,都是在日常交往中生成的,都是在他们当选之前经过日积月累建立起来的。所以,友好关系不是一蹴而就,不会凭空而降,而是细水常流,需要时间、耐性、工夫。

三、中华街发展史印证著民间交往史

曾德深对横滨中华街的发展史如数家珍,他强调中华街的生存和发展就是民间交往的重要成果。

横滨自1895年开港后,包括中国人在内的外国人纷纷上陆。现在的中华街地区,当年是外国人居留地。由于江户末代武士常袭击外国人,日本政府为保护外国人而设立了封闭性的外国人居留地,所谓“关内”就是居留地以内的意思。经到40年后的1898年,日本政府才发布“内地杂居令”:日本人进入居留地,叫“入关”;外国人走出居留地,叫“出关”。“关内”也作为一个车站而留存下来。

横滨中华街,最早也叫“唐人街”或“南京街”,居住人口5-6千人,中国人最多曾达6000左右。战后,中国人有4-5千人,1953年建造“善邻门”时,这个街区正式命名为“中华街”。1972年以后,中华街有了很大变化和发展,一改普通居住区面貌,一跃而成为闻名世界的著名商住街区和观光景区,这其实是华侨华人与日本人共同建设的结果。

战后,中华街因临近横滨海港,吸引了美军和船员消费,街区内酒吧繁多。日本人一度把鱼龙混杂、黑白并存的中华街视为危险地区。但近30多年来,中华街一步一步改变形象,商业繁盛吸引千客万来,建造关帝庙、十大牌坊和妈祖庙,大力提升文化品味。迄今,中华街已成为老少皆宜的健康、美丽、安全的国际化街市。

重要的是,中华街走向兴旺,源于华侨华人的努力,也与日本人的支持分不开。1972年日中邦交正常化以后,日本人对中华街的好感度与中日友好关系呈正比。日本人愿意到中华街来观光、消费,感受中华情调;日本人愿意重新评价中华街,把中华街接纳为主流一部分,看成为社会的自豪,这都成为推动中华街建设成长的重要力量。所以,日常交往必不可少,中华街的每一个进步,都是中日交往事业的一环。

四、投身主流社会的个人成长经历

1940年,华侨二代曾德深出生在横滨中华街。1946年,他进入中华学校接受民族教育。1952年,中华学校发生分裂,11岁的曾德深认识到新中国的存在,接受了第一次社会洗礼。

记得当年适逢学生成绩展览会,中华学校有学生写文章讲到中国解放了。台湾国民党政府派来的督办非常不悦,指责老师教育不妥,要撤换中华学校校长。老师、学生奋起抗争,却被赶出学校。后来这批师生就成立了横滨山手中华学校。事件以后,年幼的曾德深成为新学校的第一批学生,他的自主性也因此获得培养。

当年,中华学校的学生和校友们成立了黄河合唱团,指挥老师是一位喜欢中国音乐、刚从中国归来的日本人。曾德深和团员们就在日本老师的指导下,学唱中国歌曲,并经常到日本各地举行交流演出,课馀生活非常活跃。他们到水户地区唱中国歌、跳秧歌舞,并在日本全国的“歌声运动”中崭露头角。1955年中学毕业后,曾德深考入日本高中;1959年入读日本大学理工部;1963年毕业后开始从事华侨事业。

在大学期间,曾德深投身到轰轰烈烈的反安保运动中。他与日本学生一起参加游行,展开辩论,广交朋友,扩大社会交际面——那种飞扬而激荡的青春岁月,迄今让人记忆犹新。与日本社会的日常交往和广泛接触,锻炼了一个华侨青年的能力和魄力,也为他日后从事社会活动奠定了基础。

1963年大学毕业后,曾德深在横滨商公会等华侨团体工作了10年。1973年,他承办了新光贸易公司,从事日中贸易,后又继承父亲创办的珠江饭店,开设菜香新馆,成为中华街著名的餐饮集团之一。1976年,曾德深与日本客商合作,成为中国乌龙茶最早的进口商,为日本掀起长盛不衰的“乌龙茶”热潮,开启了第一道闸门。

五、为日本引进中国乌龙茶第一人

曾德深在1973年承办新光贸易公司,1976年成为中国乌龙茶在日本最早的进口商,为此后日本长盛不衰的乌龙茶热开启了第一道闸门——这是曾德深在中日交流事业中颇有实绩、颇感自豪的一件事。

据曾德深回忆,日本以前主要进口中国的茉莉花茶,供应饭店餐馆之用。当年,有一位研究茶叶的日本学者松下智在NHK教育台开讲座,连续讲了三天中国茶叶,尤其推崇乌龙茶。日本民间有一位商人甘利仁朗看了讲座后,看中乌龙茶中的上品铁观音,产生了进口之意。毕业于一桥大学的甘利原来是做袜子生意的,他了解到要找中国商品,只有去中华街。甘利派一位部下到中华街,在很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正在从事日中贸易的曾德深,两者一拍即合,由此开拓了在日本进口、经销中国乌龙茶的黄金管道。

甘利仁朗成立了茶叶经销会社楼兰,与曾德深的新光贸易公司携手,构筑了全日本第一个经销中国乌龙茶的“新光一楼兰”管道。曾德深通过广交会,第一次进口了3吨铁观音,由甘利做成小包装,全部免费赠送给客人试饮。甘利卖掉部分房产筹集资金。曾德深为了帮助他起步,也破例没有收一分钱定金。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成了紧密的合作夥伴。

在“新光—楼兰”取得经销权后,接著东京丸一商事与伊藤园组成了“丸一—伊藤园”经销路线。乌龙茶进入日本的管道不断扩大,乌龙茶逐渐上升为日本国民的主要饮品。上个世纪70年代,日本每年进口中国茶叶总量为400-500吨,而现在每年进口各种茶叶高达2万吨,其中仅乌龙茶就有1.5-1.6万吨。在乌龙茶进军日本的30年历史中,曾德深可谓披荆斩棘之人。

曾德深表示,乌龙茶在80年代迅速被日本人接受,其中就有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二战以前,世界性饮料是红茶,那是基于英国文化的影响;二战以后,咖啡占据主导地位,那是受美国文化影响;80年代以后,日本掀起了乌龙茶热潮,中国茶叶成为世界性饮品,这与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提升是分不开的。

在推广中国茶文化方面,曾德深也是领先一步。他于1981年开设了日本第一家零售中国茶叶的茶庄“孙悟空”,半年后台湾“天仁茗茶”登陆横滨。日本饮料市场曾因诞生罐装饮料而大爆发,目前罐装饮料的发展似乎已面临极限,而手工茶艺将迎来新天地。为此,2005年5月,曾德深参与筹组了日本中国茶普及协会,在日本培养专业茶员,还送他们去杭州茶叶研究所学习考试,取得中国国家评茶员资格。曾德深说,中国茶进入日本,不仅是文化交流,也是经贸交流的一件大事。中国茶在日本已经普及,接下来需要做提高的工作。从1976年至今,30年如一日,曾德深始终站在日本中国茶业的最前线。

六、中日关系、两岸关系牵动华侨社会

日本华侨华人社会,由来自大陆和台湾的同胞组成。1949年以后,国内形势和两岸关系发生剧烈变化,无不对日本华侨华人社会造成影响。这一点,在横滨中华街表现得非常明显,曾德深对此感受强烈,感触很深。

1950年代初,以中华学校分裂为标志,横滨的两岸侨团长时期处于对立冲突状态。在两岸关系紧张、中日恢复邦交、中国取代台湾成为联合国成员的激荡岁月里,横滨侨界的冲突也达到了顶点。真正的转机始于1986年关帝庙失火重建工程。

曾德深回忆道,两岸关系在80年代趋于缓和,中日关系也进入热烈交流的蜜月期,两岸侨团顺应时势,出现互动。1986年,中华街关帝庙失火全烧,引发中华街两岸侨团商谈合作共建事宜。为了建设共同生活的家园,两岸侨团于1987年成立关帝庙建设委员会,开始了历史性的团结协作。关帝庙土建工程,委托给日本的清水建设;雕梁画栋的中华风格装饰工艺,则同时从大陆和台湾聘请能工巧匠来日作业施工。1990年,焕然一新的关帝庙重新出现在中华街,当时的神奈川知事长洲一二亲自出席了开幕式。一般来说,日本官员会有意回避各种宗教性典礼,但长洲知事没有把关帝庙看作宗教性存在,而是中华文化的体现,是两岸合作的成果,是华侨事业的象徵。

作为两岸合作共建的直接推动者和参与人,曾德深回忆称,重建关帝庙是一个转折点,使中华街原来两股对立的势力共同团结到中华文化的旗帜下,改变了各自为政的情况。此后,由20多个华侨社团和行业公会参与成立了“中华街社区建设联合协议会”,为中华街的建设发展做出统一规划。在关帝庙之后,十座中华牌坊陆续建成,妈祖庙落成,中华街大道整装一新,中华街进入了有效积累和迅猛发展时期。

曾德深表示,两岸关系融合,合作加深,中日交流繁盛,中国文化影响力上升,都在无形中带动了横滨中华街的发展,使横滨华侨华人有了合作共建的依托,有了建设世界上最好的中华街的信心。

七、珍贵的交流 永远的记忆

从1973年第一次回中国参加广交会算起,曾德深亲身参与中日交流已近35年。这期间,岁月染白了双鬓,也留下了许多金不换的珍贵记忆。这些记忆是个人生活的阅历,是华侨事业的财富,也是中日交流的亮点。

1973年,年轻的曾德深首次回到中国,经由香港走过罗湖海关时,第一次看到中国的土地上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心中激动万分。多年以后,曾德深回忆道,只有在那个时候,自己才真正体会到对国旗的感情有多么深厚。

1974年,身为老侨领的父亲曾耀全带领儿子曾德深、儿媳、孙女等家人回中国旅行一个月。家族旅行团先后到了香港、广州、长沙、韶山、北京、天津、上海、杭州等地。曾德深对于祖国的概念第一次变得具体而清晰起来,印象深刻,难以磨灭。父亲带他们回广州看了从前的故居遗迹,曾德深接触到各地人情,感到自己与祖国日益亲近。

1990年,曾德深作为日本代表赴新加坡参加了第一届世界华商大会。他见到了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也聆听了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推崇中国传统文化,呼吁全世界华侨华人团结合作的演讲。曾德深了解到,李光耀从前更重视西方文化,新加坡曾与台湾走得比较近,如今李光耀治理下的新加坡改变政策导向,确实印证了中国的影响力不断上升。

在横滨,作为华侨事业“三宝”之一的中华学校,是华侨华人百年的心血结晶和希望寄托,一直都受到重视。记得1990年3月,时任中国驻日公使的唐家璇出席了山手中华学校的学生毕业典礼,他看到了可爱的孩子们,看到了华侨投身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表现得非常激动。1998年,中华学校建校100周年时,当时的江泽民主席、钱其琛外长都亲自写来了祝贺题辞,为百年侨校增光添彩。如今,中华学校在21世纪之初面临重大的改扩建工程,这已经成为日本华侨华人社会的头等大事。

1993年,钱其琛外长访日,参观了中华街。当时由横滨市长高秀秀信、中华街协同组合会长林兼正、副会长曾德深等迎接陪同,留下了不灭的记忆。钱其琛外长兴致勃勃地漫步中华街,了解华侨华人生活状况,对横滨华侨华人团结共建家园,对海外华侨华人倾力办学的精神给予高度评价。当天,曾德深开办的菜香新馆为钱其琛一行举办了欢迎招待宴会,对于他本人,对于横滨中华街来说,这都是永远值得铭记的辉煌时刻。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97/34501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