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园地
共 1858 条新闻
从东京到马尼拉 | 09年07月4期 |
■ 唐辛子 一位澳洲的朋友这么描述他所体验到的东京:地铁里人满为患却极少听到人声□□东京人嘴上如同安装了消音器,脸上如同罩著面具,人人脚步匆忙,个个沉默寡言面无表情。当我从这样的东京起飞,前往菲律宾的马尼拉时,四个小时的飞行时间,彷佛成了我摘下“消...(详全文) | |
何处是归程 | 09年07月4期 |
长篇连载之二百二十八 ○ 张 石 小强轻轻地笑了一下说:“我母亲是日本战争孤儿。那个时代,说出来不方便,所以他们就一直以兄妹相称,其实他们从小就是青梅竹马的夫妻。”靳林听了这话,脊梁骨又冒出一阵冷汗:这下我可踩进地雷阵了,还是快点儿逃吧!那张学飞...(详全文) | |
聆听季羡林老师讲课 | 09年07月4期 |
惊悉季羡林大师鹤驾西去,不胜悲哀,深深地缅怀。季羡林大师是国内外享有盛誉和崇高地位的学术大家,温家宝总理曾多次到医院去看望慰问他。他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建树。四十多年前,我跨入北大校门,有幸聆听...(详全文) | |
美在青苔 | 09年07月3期 |
■ 李长声 说到日本,什么都不免往中国追究,但起码这个苔,无论在哪儿都土生土长,无须从中国渡海而来,虽然也得说,除了表记它的汉字。 游日本常见石灯笼,它本来是佛堂前的献灯,当初随佛教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后来神社也拿去当摆设,再后来被庭园用作点缀,...(详全文) | |
血压高低与苏轼 | 09年07月3期 |
■ 林少华 一个人可能不珍惜时间,不珍惜名声,不珍惜晚节,甚至不珍惜曾经患难与共的妻子或多年负笈海外的丈夫,但恐怕没有人不珍惜自身健康,我也同样。幸好,健康是自己为数可怜的优势项目之一。几年体检下来,无论X光B超还是心电图化验单,均“未见明显异常”...(详全文) | |
诗三首 | 09年07月3期 |
姚君弘 赴日15年有感 一、寄调《满江红》 日近黄昏,何须叹。甘苦今昔,又道是,晨光霞涌,夕阳归舟。 几首欢歌怎消怨,哪窗明月能释愁。望梨花树满待金秋如梦求。 大风起,乱云舞,故乡路,无归途,向谁处去留,绿岛孤舟。 曾经沧海难...(详全文) | |
琴断口 | 09年07月3期 |
■ 方方 著 夜里什么时候下的雪,没有人知道。雪不大,细粉一样,在南方温暖的冬天里落地即化。地上没有结冰,只是有些湿漉。天没亮,杨小北就推著摩托车出了门。他今天约了蒋汉,打算在白水河边做一个了断。杨小北和米加珍相爱了,而在此之前,米加珍一直是蒋汉的...(详全文) | |
何处是归程 | 09年07月3期 |
长篇连载之二百二十七 ○ 张 石 靳林的心里真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他在心里直叫:“我的天呀!我的天呀?这是那门子事呀?这个张秀兰,不仅把孩子生了下来,还养了这么大,出落得一表人材!我以为我靳林绝子绝孙了呢!没想到还有这么大个儿子在!...(详全文) | |
《1Q84》:体制与自由之间 | 09年07月2期 |
■ 林少华 不服气不行,人家村上就是厉害。在这个两年不唱歌不演戏不出书就可能惨遭遗弃的时代,村上七年没推出长篇却仍被人念念不忘。一朝推出就卖得“如同飞了一般”,十天左右就卖出100万册,即差不多每天10万册。以10小时营业时间计算,书店每1小时...(详全文) | |
何处是归程 | 09年07月2期 |
长篇连载之二百二十六 ○ 张 石 八月的北国城市长春,绿荫遮蔽著北安路一带的街道,像一条绿色的隧道。学飞和碧子家的胡同里各家各户的院子里鲜花怒放,黄色的姜不辣花、紫红的芍药、五颜六色的步步高惹来蜂绕蝶舞,红色与黄色的蜻蜓落在深灰色的栅...(详全文) | |
无学无学乎? | 09年07月2期 |
■ 万景路 无学禅师(1226-1286定名祖元,字子元。今浙江鄞县出身,俗姓许。据说在其12岁随父逛游山寺时,偶然听到僧吟:“竹影扫街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由此,佛性开始甫动。 无学禅师13岁时来到杭州净慈寺为僧,后又投径山万寿寺钻...(详全文) | |
人生从此孤独 | 09年07月1期 |
■ 林少华 有时候我想,莫非孤独这东西也有遗传性不成?记忆中,祖父是个孤独的人,他极少同人交往,漫长的冬夜里就自己一个人哼著不知什么歌在油灯下编筐编篓子;父亲更是个孤独的人,在公社(乡镇)当那么多年党委宣传委员,几乎从未看见他往家里领过同事,也没人来...(详全文) | |
何处是归程 | 09年07月1期 |
长篇连载之二百二十五 ○ 张 石 靳林把散乱在地上的书摞成一摞捧到桌子上,一本接一本地胡乱翻著,然后烦躁地把书推到一边,似乎在书中没有得到什么“灵感”。 他又点著一颗烟抽了起来,边抽边在那里苦思冥想: “对付张秀兰,究竟是来软的...(详全文) | |
一个少年的一生 | 09年07月1期 |
■ 唐辛子 从前,有个少年,在旧上海的某个商行里做夥计。这少年不仅长得英俊,脑子还特别聪明。 那时候适逢上海沦陷,日本人控制了整座城市,他们在上海抓中国的年轻人到日本去做劳工。日本人挑选劳工的方法很特别,他们先将年轻人全抓起来关在一起,然...(详全文) | |
赤脚走在鼓浪屿的沙滩上 | 09年06月4期 |
■ 东京 李小婵 故乡鼓浪屿,最近经常在我的周末晨梦中出现,我在那梦的期待中,甜甜地醒过来。对著纱窗外东京都林立的高楼,听著东京灰暗的上空传来讨厌的乌鸦“哇哇”的叫声时,“鼓浪屿”这三个字,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首永恒的诗。 我经常会想:如果中国20年...(详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