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萃笔会
共 2177 条新闻
| 为孩子将来好? ● 九 哥 | 04年08月4期 |
|
我写这篇随笔,是由一件事情引起的。 那天,我去一个日本的旅游风景点。那是个类似於火山口,四周峭壁直耸环绕著一个湖的地方。离湖面大约 十米 高有一个看台,不少人在那里往湖里看风景。在我旁边,有几个年轻人在议论著有没有可能从看台上跳下去 ( 我小的时...(详全文) | |
| 一个中国人看见希腊 ● 陈 村 | 04年08月4期 |
|
奥运会的开幕式,每届都给人新颖的感受,在我看来,它也是奥运价值的重要部分。有现代科技的支持,在这个万众瞩目的日子,奥运会展现一种独特的文化,让我们向不同文化与共同理念致敬。这样的盛会,已是不可或缺。 对一个中国人,希腊可说既远又近。人种不同,地理...(详全文) | |
| 中外“自恋”溯源 ● 张 石 | 04年08月4期 |
|
最近在网上读到一篇文章,对中国的“自恋潮”做了精彩的描写,文章写道: 我知道有一个女作家名字叫安妮宝贝,我还知道有一本轰动一时的小说叫做《上海宝贝》。不过女作家总是有些特异。她们一定是我不了解的那一类宝贝,应该不多见。 所以前一阵儿,翻一本...(详全文) | |
| 中国人需要奥林匹克精神 ● 林思云 | 04年08月4期 |
|
今年在中国举行的足球亚洲杯,出现了部分球迷起哄、谩骂、做手势侮辱日本队,对日本的国歌喝倒彩。日本队取胜后,部分球迷包围体育馆,高喊反日和辱日的口号,焚烧日本国旗,甚至有人还砸了日本公使的坐车。很多人为球迷对日本队喝倒彩的过激行为叫好,认为这是日本参拜靖...(详全文) | |
| 孩子们的镜子 ● 向 轩 | 04年08月3期 |
|
夏初的公园是孩子们的天地。 沙地、秋千、滑梯……到处洋溢着孩童清脆如铃的笑声。母亲们则在一边散谈或看书,突然有孩子尖叫痛哭起来。原来是两个孩子为争夺堆沙的玩具打闹起来。日本的小女孩把一个中国的小男孩推倒在地,小男孩满手是沙,惨兮兮地坐在路上抹着眼泪...(详全文) | |
| 帽子 ● 陈 骏 | 04年08月3期 |
|
中国人好象特别喜欢戴帽子,我说的帽子当然不是一般的帽子,而是相声《帽子工厂》里生产的那种帽子。没想到过了这么多年,帽子工厂的生意依然是兴旺发达市场繁荣。 我看帽子作用有二,一是用来装饰自己的,近年来比较时髦的有鎏金涂银的爱国型瓜皮帽,还有就是送人的...(详全文) | |
| 允许失败允许脆弱 ● 杜海玲 | 04年08月3期 |
|
有一个中国的年青人,从小就十分优秀。他来到日本留学,在名校里一路过关斩将,是尖端科学界前途无量的尖子生。在今年,他遇到些挫折,随之轻生了。他的亲人不同意写进报道里,因为,在他的家乡,没有人知道他是自杀。 在电话里,他的母亲对我说了许多话。悲痛的母亲...(详全文) | |
| 正反看余秋雨 ● 阮 翔 | 04年08月3期 |
|
看到余秋雨又发言了,说是要封笔退出文化界。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封笔的事情在几年前发生过,不知道为什么一个笔要封两次?笔太大,不好封,我也理解,说退出文化界这么恐怖的话,我有点理解不了。不是文化大师么?按照我一个朋友的话说:余老师什么时候在文化界混过了?...(详全文) | |
| 天堂的风 ◆ 王翔浅 | 04年08月2期 |
|
那一年六月,我在日本的生活陷入了空前的紧张状态。考入一家出版社就职的时候,我的硕士学位还差半年没有读完,公司体谅我的难处,又不肯放我半年后再来上班,规定我在课程之余,一个月里要干满一百个工时。于是这个“自由”的职业,占去了我几乎全部的自由时间。我像一部...(详全文) | |
| 回想第四代 ◆ 杨文凯 | 04年08月2期 |
|
以前,中国电影界对导演的创作风格缺乏从群体角度去进行细心的描述与总结,这当然与中国电影史研究的薄弱状态相关联。八十年代中、后期,新一代导演簇然涌现。张军钊、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吴子牛等人在短时期内,以不同凡响的作品创造出中国电影史上崭新的导演风格群...(详全文) | |
| 我青年时代的《圣经》 ◆ 陈 村 | 04年08月2期 |
|
都是年轻时的事情了。那时中外文学被一扫而光,统统认作“封资修”,书店空空荡荡。但是,文化毕竟是进化为人的动物之天然需求,在地下,流传、交换文艺作品依然不可禁绝。我有幸在那些年里,靠那种自发顽强的传递,读了一些西方的古典文学,听过许多大师的音乐,看了一些...(详全文) | |
| 为赵老师说两句 ◆ 阮 翔 | 04年08月1期 |
|
最近最大的新闻是什么?尽管天气太热,我脖子上快要生痱子了,但是更让人们关注的应该是赵忠祥赵老师的绯闻案件。 赵老师老了,真的,最近看到他在媒体上的照片,那种苍老绝对不是《动物世界》片头挥动着拳头的老猩猩可以比拟的。劳心劳力,赵老师辛苦啊。我是支持赵...(详全文) | |
| 同桌的你 ◆ 陈 骏 | 04年08月1期 |
|
大学毕业二十年的时候想起了一首老歌《同桌的你》。看看昔日同桌同窗同床的既没有轰轰烈烈成名成家的,也没有哪位兄弟挤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行列。只是从电子邮件的联络图上知道有些朋友混得还算不错,微软雅虎什么的都是叫得响的名字。那天和李同学网上叙旧闲聊,彼此同感...(详全文) | |
| 无精打采的日本人 ◆ 林思云 | 04年08月1期 |
|
在日本乘过电车的人都有这种体验,一进车厢就立即感觉到一种“ 无精打采”的气氛。座位上坐着的人,大多在睡眼惺忪地打瞌睡,有人还真的睡着了;少数没有打瞌睡的人,也是一脸委靡不振的倦容。而在中国乘坐火车或汽车时,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种风情:座位上坐着的人,要不然...(详全文) | |
| 张志和与日本人的“钓鱼法” ◆ 张 ... | 04年08月1期 |
|
我在公园里、小河边,经常看见日本人钓鱼,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钓上了鱼都放进了河里,意不在鱼,而在于“钓”,这使我想起中唐诗人张志和。《唐书.张志和传》中云:“志和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宪宗图真求其人,不能致。尝撰渔歌,即此...(详全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