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瀛岁月
共 3838 条新闻
| 初识生命 | 05年07月4期 |
|
■(爱知县)李兰姣 不知不觉中又走过了一年,像一个经历过太多故事的人,所有真实的情感都已随风而去,只留下一片空白,一阵茫然,曾念往昔如昨,怎料二十四个春夏秋冬已悄悄从身旁滑过,童年时期盼望着快一点长大,长大的我却不识童年的模样。蓦...(详全文) | |
| 从画展到叉烧包 | 05年07月4期 |
|
■ 杜海玲 自春天起藏着罗浮宫展(横滨美术馆)的票,在7月中旬满怀憧憬地去。刚下樱木町站,只听广播道:罗浮宫展目前拥挤,排队80分钟方可入场。 我知道即使排队后得以入场,此等阵势下,也是在里面人贴人地挪动。再美的作品...(详全文) | |
| 校服──青春旗帜飘扬 | 05年07月3期 |
|
■(福岛县)渡边寿子 一生中会有许多遗憾,我最大的遗憾就是没穿过校服。尽管少年时代的生活是金黄色的,没有雷雨,没有风暴,更多的是阳光灿烂的晴天,但因为生命中没有校服的证明,内心总会渗透出一种莫名的寂寞。走在路上,看到眼前穿校服的学生,...(详全文) | |
| 黄梅天 | 05年07月3期 |
|
◆ Stellar 早晨一睁眼,就不高兴了。每天都看见老天那副灰色面孔,晦涩、暧昧、阴晴不定,加上潮湿闷热,看什么都觉得不顺眼。梅雨季节令人感到像对着那种半生不熟的食物,或者半大不小的孩子,总之是一个最尴尬难缠的场面。 于是引出一肚子的不...(详全文) | |
| 牵 挂 | 05年07月3期 |
|
■(东 京)张鸿雁 来日本已经五年多了,虽然渐渐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可是心里还是常常放不下国内的亲人。尤其是父亲。每次回国最怕临别的时刻,看着父亲红红的眼圈里转着泪水,我总是努力忍住自己的泪水,却忍不住心里翻涌着苦苦的滋味。 父亲节...(详全文) | |
| 儿子辅导我学汉字 | 05年07月3期 |
|
■(神奈川)莫 凡 2003年10月,儿子第一次参加了日本的“汉字检定”考试,今年六月十岁的他就要挑战二级了(属于日本高中三年级学生挑战的水平)。因为是汉字,周围的人就自然而然地把成绩归功于我这个来自汉字国家的妈妈,殊不知我真是无功受禄。...(详全文) | |
| 美好的上海女人 | 05年07月3期 |
|
■(枥木县)王静涵 四年前,我刚来日本时,曾写过一篇《上海女人》,时隔三年,我又涌起写她的冲动。虽然我和她为邻不到一年就搬走了,但搬家后我们反而更近了,因为我们一起打工。 刚来日本时,我们是近邻,又因她出交通事故在家休息而帮了我许...(详全文) | |
| 星之酒吧 | 05年07月3期 |
|
■ 杜海玲 stellar也就是邓星开酒吧了,我要说一声恭喜。这是她说了几年的事情,如今梦想成真。 几年前,她就说想开一家酒吧──请亲爱的读者不要往歌舞伎町那一带想,邓星讲究情调得很,酒吧基本是西洋味,低调而优雅,就是喝酒听音乐说...(详全文) | |
| 地震救急包 | 05年07月2期 |
|
■(大 阪)李 韬 那天,我和我家宝(我家宝宝的简称)在老妹及妹夫家吃晚饭。“ 又地震了”,老妹嘀咕了一句。但对于已经习惯了这种场面的四人而言,并不觉得可怕。可怕的是,居然一直在震,似乎震了有一分多锺。震幅越来越大,就看房子能否顶住这种...(详全文) | |
| 不好玩 | 05年07月2期 |
|
◆Stellar 周末下午,连续在电视上看见关于减肥的节目。这个话题当然是眼下很热门很受关注的话题。先是在一段新闻中,报道泰国的警察,大热天里冒着炎炎烈日,在室外做那种……算是体训吧。艰苦卓绝,看看就热死累死,不过那些警察也不知是怎么回事,...(详全文) | |
| 缘起的瞬间 | 05年07月2期 |
|
■(千 叶)雨 点 平林说:“李桑,能不能教我中文呢?”因为是老朋友了,还一直以为他在开玩笑呢?直到那天在家里吃晚饭,我们告诉他们夫妇打算回北京发展的计划时,平林面带遗憾,嘴里依旧是那句话:“李桑,在你们回北京之前一定要教我一些中文呵!即...(详全文) | |
| 美丽花环 | 05年07月1期 |
|
□ 肖克凡 这显然是一个外地男人,一身精致的行头和良好的保养,让他一下子就和当地人区别了开来。他站在红梅杂货店的柜台前,看了半天,最终只买了一包火柴。他说大城市里人都用打火机了,火柴已经变得很罕见。望着男人离开的帅气的背影,红梅的心情十...(详全文) | |
| 执 着 | 05年07月1期 |
|
□ 加美藤子 国内的朋友终于寄来了我多年梦寐以求的《中国连环画报》,那发黄的封面和书页,陈旧的铅字,熟悉的故事,似曾相识的画中人,还有那记载着岁月刻痕的1978、1982的刊号,牵动着我回忆的思绪,乘上时光的小舟,划回了难忘久远的...(详全文) | |
| 摒弃“中日友好”的乡愁 | 05年07月1期 |
|
刘 柠(北京,独立撰稿人) “ 中日友好”,这个曾为几代中国人挂在嘴边、爱用不已的口号,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困惑、尴尬与挣扎。4月,席卷整个大陆的反日风潮,几乎把这个曾经“ 崇高”的字眼,置于一种可笑又可悲的境地。 作为...(详全文) | |
| 何处是归途(36) | 05年07月1期 |
|
■张 石 1945年2月4日至11日,苏、美、英3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以及3国外交部长,聚集于雅尔塔召开了3国首脑会议,雅尔塔位于黑海之滨,在克里米亚半岛南岸,背山面海,风光秀丽,二战前是苏联著名的旅游区和疗养地。但那时却...(详全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