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采风
共 3099 条新闻
王毅大使陪同高圆宫王妃殿下 观摩中国... | 07年07月2期 |
本报讯 在中国驻日本大使王毅陪同下,日本皇族高圆宫王妃殿下于7月3日上午十时,亲临东京都美术馆,参观了“中国.现代二十人书法展”。当王妃殿下和王毅大使出现在展厅时,全场报以热烈掌声。 在本次书展主办者、全日本华人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学院院长刘洪友...(详全文) | |
专注比赛创造成绩——访三届世乒赛男单... | 07年07月1期 |
■ 本报记者 杨文凯 今年29岁的王励勤,在他进入20岁的十年里,拿下了三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达成了前人少有的伟业(此前,只有庄则栋在60年代夺得过世乒赛三连冠)。在2001年大阪世乒赛、2005年上海世乒赛、2007年萨格勒布世乒赛上,王...(详全文) | |
为日中交流甘做开拓工作——访日中科学... | 07年07月1期 |
■ 本报记者 杨文凯 (接上期) 九,向阳免税店开启华人免税事业 1999年后,日本开放中国人集体赴日观光,吸引中国人成为日本观光立国的重要客源。与此相适应,面向中国人的免税商店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但在上个世界80年代初,在中国人免税店还是一片空白的时候...(详全文) | |
对于美的永恒追求——访日本航空公司形... | 07年07月1期 |
■ 本报特约撰稿 向轩 从古至今,人类都在不断地诠释美的真谛,对美的理解更是多种多样。有人把美归为自然,有人把美纳为理想,日本航空公司的形象代言人丛乐认为美是一种很内在的东西,它是极其丰富多面的,它是有思想的,丛乐说:“美,会是我人生的永恒追求。” 第...(详全文) | |
华妇因死产八年忧郁 | 07年06月4期 |
■ 本报记者 杜海玲 日前,爱知县一名36岁的女读者汪瑶(化名)乘新干线来到本报编辑部,向记者倾诉她饱受忧郁症折磨而几近绝望的困境。 汪瑶来自上海,在22岁时经别人介绍,嫁给了一个日本男子。当时,这个男人专程到中国相亲,并在宣纸上用毛笔写下了“...(详全文) | |
立命馆走出扬琴少年 | 07年06月4期 |
————记青年演奏家石磊■ 本报记者 孙盈 7月4日,在日华人扬琴演奏家石磊的音乐会即将在东京举行。石磊是近年来在日本脱颖而出的青年扬琴演奏家。这位来自陕西的扬琴少年继承了他维吾尔族母亲那美丽而鲜明的五官轮廓,使得许多日本观众都戏称他是“偶像派演奏家...(详全文) | |
为日中交流甘做开拓工作——访日中科学... | 07年06月4期 |
■ 本报记者 杨文凯(接上期) 七、把日本动漫、综艺引进中国第一人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出现了第一次日本文化浪潮:日本商品广告长驱直入,日本的动漫节目占据了电视黄金时间段,日本式的综艺节目家喻户晓,让人喜闻乐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推长篇...(详全文) | |
二胡奏出陕北风——记二胡演奏家彭秀敏 | 07年06月3期 |
■ 本报记者 孙盈 7月4日,在日华人二胡演奏家彭秀敏独奏音乐会即将在东京举行。彭秀敏是近年来在日本脱颖而出的二胡演奏家。彭秀敏早年就读于西安音乐学院,1999年她以优异的成绩成为该校50年建校历史上第五个获得二胡专业硕士学位的学生。 2000年,彭...(详全文) | |
为日中交流甘做开拓工作 ——访日中科... | 07年06月3期 |
■ 本报记者 杨文凯 (接上期) 五、成立向阳社开拓日中工业技术交流 早在主持《大地报》工作期间,韩庆愈就在1965年10月增设了编辑出版部,为在北京举办的日本工业展览会编印技术说明书、产品介绍、产品目录等。韩庆愈于50年代初在东京工业大学学习期间,已...(详全文) | |
记录中国人眼中的世界遗产 周剑生摄影... | 07年06月3期 |
本报讯 适值中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一个中国人眼中的世界遗产周剑生摄影展》于6月9日在渖阳开展,为期长达122天。 周剑生,旅日专业摄影家,1980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1988年考入日本大学艺术学部摄影专科,1990年考入日本多摩美术大学,1992...(详全文) | |
楮墨撷芳东瀛展芳泽 ——记中国青年书... | 07年06月2期 |
■ 本报记者 李春雁 5年前,在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到来的时候,在中日两国为此举办的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中,一对年轻的兄弟联手举办的书画展尤为引人注目,那就是由中日友好协会、北京青年报社与日本朝日新闻社在日本东京举办的“楮墨撷芳——邓宇邓宁作品展”。因...(详全文) | |
为日中交流甘做开拓工作 ——访日中科... | 07年06月2期 |
■ 本报记者 杨文凯 (接上期) 三、护送华侨集体归国 新中国成立后,截至1952年底,从日本归国的留学生有300多人,希望回国的华侨、留学生超过1000人。在中国,当年也有4万多日本人留居东北及其他地方,中国政府希望日方派船接回归国者。为此,...(详全文) | |
涌泉相报中国父母养育恩 ——记残留遗... | 07年06月2期 |
■ 本报记者 孙盈 在东京居住的前川清子女士,是战争中的日本残留遗孤。今年1月30日,前川清子女士90岁高龄的老母亲离开了人世,与养母感情深厚的前川清子女士悲痛万分,在家乡为母亲整整守孝了100天。养母的去世给前川清子心灵带来了巨大的触动,刚刚回到日本...(详全文) | |
为日中交流甘做开拓工作——访日中科学... | 07年06月1期 |
■ 本报记者杨文凯 社团法人日中科学技术文化中心理事长,82岁老华侨韩庆愈先生,是旅日侨界硕果仅存的少数老侨领之一。韩庆愈17岁来日留学,此后阴差阳错地留在日本,经历过战后艰难困苦的岁月,并投身到激越的华侨留学生运动。他是日中工业和科技交流的架桥人,是引...(详全文) | |
油彩演绎西部大漠魂——记旅日著名油画... | 07年06月1期 |
5月29日至6月3日,在东京银座画廊举办的《大地-张晶油画展》中,展出了包括由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收藏的《长城的曙光》等旅日知名画家张晶的50馀幅油画作品。张晶上海大学美术系毕业后于90年代初来日求学,以气势恢弘的中国“丝绸之路”和“西藏”系列题材创作享誉日本...(详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