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瀛岁月
共 3816 条新闻
晓惠:我的邻人 白狗和爷爷 | 25年04月4期 |
中文导报 东瀛岁月作者:晓惠养狗的好处之一是你天天在生活圈走,认识很多狗主人,从打个招呼,到説几句天气,再到聊聊日常、发发牢骚,共情之余,获得连带感,于是你便融入了社区。当我写这篇文章时,照片里的白狗Coco已经不在人世了。牠才10岁,比我家的黑Coco...(详全文) | |
晓惠:长良川的皮肤科 | 25年04月3期 |
中文导报 东瀛岁月作者:晓惠我女儿小M小时候,皮肤有过敏倾向,我们定期都要去皮肤科拿药。现在长大后皮肤很好,连我都快忘记她小时候一度过敏到全身涂药。先是在婴儿期,耳朵、脸部常常发红、甚至渗出体液,后来医生开处方,全身用3种不同强度的类固醇软膏,并要始终保...(详全文) | |
晓薇:少女时代田径梦 | 25年04月3期 |
中文导报 东瀛岁月作者:晓薇回北京,找到这里。那么熟悉的地方,我却认不出来了。那个年代,我没有资格参加学校的任何政治活动,但是这里的田径教练收留了我,使我放学以后有了一个可以去的地方。于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女便带着一个可以追寻的梦,一个挥洒着青春能量可以奔驰...(详全文) | |
篠原淑子:我此生感谢的律师们 | 25年04月3期 |
中文导报 东瀛岁月作者:篠原淑子二十年前,曾有一件震惊全日本的“国家赔偿诉讼案”,如今似乎都已被淡忘了,但对我们这些满面沧桑、双鬓斑白的中国残留孤儿来说,却是记忆犹新,历历在目。那是2003年,东京的残留孤儿们,为了争取真正的人权...(详全文) | |
郑家希:在传统与当代交汇处探索艺术新... | 2025/04/04 17:23 |
中文导报 东瀛岁月成长背景与艺术启蒙郑家希,出生于日本大阪,成长于神户这座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海港城市。父亲郑剣豪是来自中国宁波的移民实业家,从小,郑家希父母带他参观各种美术馆博物馆、郑家希便展现出对视觉表达的敏锐感知。神户港的船舶、明治时期的西洋建筑与东方...(详全文) | |
潘城:微快朵颐·老银针 | 25年04月2期 |
中文导报 东瀛岁月作者:潘城入夜,醺醺然的老金摸出了一罐1981年的白毫银针来。切记,遇到这种茶十有九九是骗子。不才早在十年前就写过《白茶》一书,原本的白茶就没有“老”的概念,银针而能老,真能超过十年的就是天价,哪冒出来上世纪八十...(详全文) | |
孙晴:一年一度回上海 | 25年04月2期 |
中文导报 东瀛岁月作者:孙晴 三月中旬我和丈夫回到上海,一出浦东机场下着雨,第二天又下了一天的雨,有点阴冷。但是第四天开始高温30度,让人措手不及,难以适应,不少人穿上了短袖汗衫。 我们住婆婆家,婆婆九十多岁了,头脑清晰,腰腿不便,多半躺着休息,看到我们...(详全文) | |
陆海荣:听总导演谈《日中杨贵妃的响演... | 25年04月2期 |
中文导报 东瀛岁月非常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光临。本次《日中杨贵妃的响演》的总导演是陆海荣。我曾是上海昆剧团的演员,来到日本后,拜师三代藤阴静枝先生,学习日本舞踊。2012年,我观看了藤阴先生的日本舞踊长唄《杨贵妃》,深感若将中日文化融合在一起,定能打造出精彩...(详全文) | |
杜海玲:去见了一位芥川奖作家 | 25年04月1期 |
中文导报 东瀛岁月作者:杜海玲3月下旬的一天,我坐了一个多小时电车,前往千叶市原市图书馆,听一名叫若竹千佐子的女士讲演。她是芥川奖作家,但她当上作家很晚,55岁开始学写小说,吭哧吭哧写,63岁获奖,以一本《我将独自前行》的书。这本书,是我翻译为中文的。我...(详全文) | |
玉红:篆刻初体验是刀锋下的文化碰撞与... | 25年04月1期 |
中文导报 东瀛岁月作者:玉红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今天早上在东京著名华人篆刻家沈强先生的指导下,完成了我人生中的第一枚印章,闲章“春”。位于东京文京区春日车站附近的活动中心,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第一次体验学习了篆刻。充实的学习过...(详全文) | |
毛丽敏:与台北的堂妹初遇在上海 | 25年04月1期 |
中文导报 东瀛岁月作者:毛丽敏前段时期父亲在日本,台湾的叔叔不时打电话询问父亲何时回沪,当得知确定的日期,叔叔紧随其后预定了台北至上海的航班。我陪父亲归国后不久,终于在上海首次见到了前来的台北堂妹婷婷 。追溯至上世纪1949年前,祖父由于工作通常往复于海...(详全文) | |
苏蒂妮:孤独的日本老头 | 25年04月1期 |
中文导报 东瀛岁月作者:苏蒂妮周末去教会参加party,遇见了我丈夫洪七的发小山崎君的父亲,一个81岁的老头。以前山崎君妈妈在世的时候,我们一年会见几次面。老妈妈活着的时候,说起过夫妻关系,因为是相亲结婚,夫妻间并不和睦,凑合着过,为了孩子们。但是昨天见...(详全文) | |
张元良:日本电车里的故事 | 25年04月1期 |
中文导报 东瀛岁月作者:张元良来日本工作的20年多年里,每天都要乘电车去东京,每天往返近4小时。电车是许多人每日生活的一部分。 日本的电车是寂静的。在日本电车里,极少有人大声交谈,和使用携带电话的。在早晚通勤长途的电车里,大多数Salaryman都是...(详全文) | |
潘城:微快朵颐·蛋茶 | 25年04月1期 |
中文导报 东瀛岁月作者:潘城我对“茶马古道”与“万里茶道”都熟悉,即便是从武夷山出发的“茶船古道”乃至漂洋过海的“海上茶叶之路”也不同程度的走过,唯独对&ld...(详全文) | |
杜海玲:在上海的四十小时 | 25年03月3期 |
中文导报 东瀛岁月作者:杜海玲三月初,要回香港看望母亲,我多买了一程机票,先去了上海二日,说是二日,数一数也只有40小时。在日本机场就订妥了携程上的机场约车,让亲戚不必来接我,下飞机后很方便地找到司机,车子很干净——之前我朋友小Z...(详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