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采风
共 3099 条新闻
青年女副市长畅谈日本铁岭合作——访铁... | 07年04月4期 |
■本报记者 张石4月19日,在东京新大谷饭店,举行了2007铁岭.日本经贸合作恳谈会,在恳谈会上,记者采访了37岁的铁岭市副市长周轶赢女士。周轶赢女士毕业于辽宁财经大学,后赴美国深造获美国经济管理硕士(MBA),后又在辽宁财经大学获经济学博士称号。在接受记...(详全文) | |
华人教授著作获大奖 | 07年04月4期 |
本报讯(记者 孙盈)3月19日获悉,由日本法政大学教授王云海撰写、集英社出版的图书——《“权利社会”的中国与“文化社会”日本》,被非营利活动法人国际人材交流支援协力机构(IPEX)评为该机构2006年度最优秀著作。王云海教授介绍,每年中日两国都会有众多研究...(详全文) | |
用镜头展现伟人的风采 —记中南海摄影... | 07年04月3期 |
■本报记者 李春雁4月7日,为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暨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纪念周恩来总理留日90周年,在日中友好会馆的展览大厅内,“中国美术展—周恩来摄影展”拉开了帷幕。展览中50幅周恩来在上个世纪50年代、60年代的照片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周总理与日本...(详全文) | |
异国温暖帮我跨越死亡线 | 07年04月3期 |
■本报记者 孙盈1991年的那场车祸成为俞建平生命中的一道分水岭,将她的人生划为两个部分。57岁的俞建平出生后便被父母遗弃,在上海福利院长大的她,3岁时被养父母领回了家,直到成年后养父母才将身世告诉她。1988年由于丈夫工作原因,俞建平一家三口来到日本,想...(详全文) | |
杨军:从医生到交叉学科创业者 | 07年04月3期 |
■本报记者 孙辉吸引了四大洲十七个国家和地区参赛者的首届“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于2006年12月28日在广州隆重颁奖。东京大学医学部研究员杨军获一等奖,他也是惟一一名获得该殊荣的日本留学人员。1991年,在山西大同做内科医生的杨军被公派来日留学...(详全文) | |
七年后歌手RURU回来了 | 07年04月2期 |
■ 本报记者 孙盈提起歌手本多RURU相信许多2000年之前来日的在日华人都不会陌生。出生于中国渖阳的本多RURU1992年随母亲来日定居。从小酷爱唱歌的她,1995年在由中文产业株式会社与KDDI国际电话公司主办的“第一届在日华人卡拉OK大赛”中获得冠军...(详全文) | |
华人少年满分考入斯坦福 | 07年04月2期 |
本报讯(记者 孙辉)旅日华人二代,家住横滨的17岁高中生刘彬婴同学,凭优异成绩被美国斯坦福大学录取。刘彬婴同学现持中国国籍。1989年出生在中国大连。1991年,父母来日工作定居,他在北京随爷爷奶奶生活,并在国内读完小学。2002年,他来到日本与父母团聚,...(详全文) | |
中日留学交流见证人---记中国驻日本... | 07年04月2期 |
■ 本报记者 李春雁(接上期)五、关注自费留学生推动设立政府奖学金随著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留学生队伍的不断壮大,留学生的成分也发生了变化,自费留学生从人数上渐渐成了留学生的主体。在李东翔第二次来日工作的1992年至19...(详全文) | |
李晓刚获日本文部科学大臣奖 | 07年04月1期 |
本报讯(记者 李春雁)3月27日,在日本东京美术馆,中国著名油画家李晓刚接过象徵荣誉的金质奖牌和奖状,他的作品《视》获日本文部科学大臣奖。在对李晓刚的贺词中称,李晓刚是“思想性和技法超群,与众不同,不仅有中国色彩,更具有国际色彩的画家”。 而就在一年前,...(详全文) | |
肖恩月:把关日本房屋面积 | 07年04月1期 |
■ 本报记者 孙辉 在日本,开发商申办建筑物标示登记时,必须委托土地家屋调查士申请,由其负责到现地调查建筑物的所有权、用途、状况等及面积测量,做成建筑物图纸后,开发商才能向法务局申请登记。有人说,这个行当是一个“半官”职业,也有人把土地家屋调查士和司...(详全文) | |
中日留学交流见证人—记中国驻日本大使... | 07年04月1期 |
■ 本报记者 李春雁 (接上期) 随著留学交 流工作的深入展开,中国来日留学生人数的直线上升,学成毕业的留学生也越来越多。很多人由于不大了解中国国内的发展变化,为毕业后的去向而犯了难,在回国 还是留日间徘徊,在李东翔第二次、第三次驻日工...(详全文) | |
水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记关乃平彩墨画... | 07年03月4期 |
■ 本报记者杨文凯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自1992年联合国设立“世界水日”以来,人类走过了危机四伏的15年,愈发认识到水的来之不易和弥足珍贵。 为纪念“世界水日”到来,展现多年与水为伴、以水为主题的创作成果,同时也以微薄的个人之力来回馈社会...(详全文) | |
中日留学交流见证人—记中国驻日本大馆... | 07年03月4期 |
(接上期)■ 本报记者李春雁三、扫除障碍为留学交流互航以后按照中日两国政府的协议,中国公派本科留学生逐步来到日本,但由于学生年龄小,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也发生过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80年代的日本,正是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人们生活富裕,对未来也充满信心,街上...(详全文) | |
章家瑞:留住民族之根 | 07年03月4期 |
■本报记者 陈鹰3月15日,章家瑞导演带著他的“云南三部曲”之一的《女若玛的十七岁》和女主角女若 玛的扮演者,哈尼族少女李敏来到中国大使馆,向中日两国观众介绍这部即将在日本公映的影片。章导演说,这是他执导的影片第一次在日本上映,希望受到日本观众的喜爱,也希...(详全文) | |
中日留学交流见证人—记中国驻日本大使... | 07年03月3期 |
■ 本报记者 李春雁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巨龙苏醒,金鸡啼鸣,随著中央宣布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改革开放的时代。随著改革开放的号角,一批批年轻的学子们走出国门,奔赴世界各地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有益的文...(详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