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沈永康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位于浙江杭嘉湖平原南端,东接上海,北依太湖,西倚天目山,南濒钱塘江,从地形上看,有著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余杭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旅游资源。公元前222年,余杭建制。余杭是杭州的前身,“先余杭,后杭州”的历史渊源给余杭留下了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花果之地、文化之邦”的美誉。2001年,余杭拆市建区,从行政上将余杭划分为杭州的一个区。使得余杭成为今后杭州发展的重中之重。
处于长三角城市的圆心,余杭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较强的综合实力。2005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85亿元,财政总收入40亿元,全区接待游客27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2亿元。有较多的日资企业在余杭投资建厂,是日本客商的云集地。余杭每年有5万多的外国游客,其中40%是日本游客,相传日本的禅宗和茶道就起源于余杭的径山,所以余杭的径山与日本的佛教和茶文化有著浓厚的历史渊源。目前,余杭已和日本两大旅行社达成共识,形成了日本-余杭旅游资源的开发。
其实,余杭最为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古往今来英才辈出,除了传说中的大禹,还有三国名将凌统,宋代政治家、科学家沈括,南宋数学家杨辉,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和国学大师章太炎。在众多文化历史中,最值得余杭人骄傲的就是良渚文化、运河文化和佛茶文化。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体现了流域的历史根源。早在4500-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就在此创造了灿烂的良渚文明,因1936年首先发现于余杭良渚镇而得名。一些专家指出,中国文明的曙光是从良渚升起的。良渚遗址已成为实证中国5000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是中华民族和东方文明的圣地。由江泽民题写的“良渚文化博物馆”是一座综合反映良渚文化考古研究成果的专题性博物馆,每年吸引数百万中外游客来余杭旅游。
运河文化
余杭作为京杭古运河的最南端,至今还保存著千年古桥(广济桥)和乾隆七下江南留下的御碑。而运河两边的街巷商铺、特色民居、寺庙道观、教堂楼所、地方会馆、皇家园林等,构成了运河沿线独具特色的建筑群落和人文胜地,展现出绚丽多姿的运河文化风貌。在“江南水乡博物馆”里,突出的是民初风格的江南水乡风情,其展览是以良渚文化为切入点,不局限于余杭一隅,以千年大运河为脉,展示、解读了从苏南到浙江整个江南水乡文化和民俗风情。可以说,水乡文化是人为的、大众的,影响了数十代之久的运河流域文化,在不经意间把深埋在人心灵深处,平时没有意识到的某种感觉给唤醒了。
佛茶文化
余杭的径山茶道,其历史可以追溯至唐朝。早在唐朝天宝年间径山就开寺了,从宋代到元代,径山寺一直是江南禅林之冠,列当时“五山十刹”之首,僧众达3000。径山寺不仅国内僧侣云集,日本僧侣也纷纷冒险渡海慕名而来,是日本禅宗的发源地,对日本的禅宗影响很深,日本现有的寺庙建制就源于径山。
径山自古产茶,据说最早就是由开山鼻祖法钦亲手种的,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而坐禅饮茶的风俗,早在晋代便已开始,到了唐代,整个径山上的茶树,已经蔓延四方了。“茶圣”陆羽在“安史之乱”后南避浙江,因喜好品茶,一路寻访到径山东面的双溪,便在此隐居下来,专心茶事的研究,著起了《茶经》。所以,陆羽的《茶经》也和径山有不解的渊源。
宋时径山寺盛行“茶宴”,用来接待云游四方的僧侣和慕名来访的达官显贵。茶宴时,他们盘膝而座,品茶论经,这就是所谓的“斗茶”。日本今天的“茶道”就是源于这种“茶宴”,据日本《茶文化史》载:“茶道”源于“茶礼”。“茶礼”源于大宋国的《禅林清规》,宋理宗开庆元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径山寺求学取经,拜径山寺虚堂禅师为师。学成回国后,将径山茶宴仪式,以及当时宋代径山寺风行的茶碗一并带回日本。在此基础上,结合日本国情,使日本很快形成和发展了以茶论道的日本“茶道”。同时将径山寺带去的茶碗,称之为“天目茶碗”,在日本“茶道”中使用。至今,日本“茶道”的表演,依然可见“天目茶碗”的踪影。所以,径山寺在中国茶文化东传过程中,曾经起过很好的作用,也为中日两国的友谊打下了历史渊源。
作为杭州的门户,此次休博会,余杭分会场将举全区之力,整合27项节庆会展活动,藉休博会东风,努力打造“休闲余杭”的品牌,融自身渊源的文化底蕴,与传统的资源优势,创造全新的生活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