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记账
雪非
生长在二人转那片文化土壤上的我,今年暑期第一次亲眼看了正宗二人转。这也有被忽悠去的成分。以前也曾几次有人提议一起去,却没去,还是动力不那么大。某日聚餐时有长辈提议让去看看,说然后还想听听我们的评价。对于二人转,本土东北人也是众说不一褒贬各半。喜欢的言之乐不可支喜形于色,厌者立马嗤之以鼻扬眉端坐。
肯定派认为逗乐儿,看了放松,解乏解闷儿,比什么都能达到让人一时忘怀避忧避难的效果,即所谓群众喜闻乐见。一说到喜闻乐见这个词儿,我眼前总是浮现出这样的场面:乡亲们叼著烟袋或者嗑著瓜子在看二人转,时不时地就笑歪歪了身子,眼神儿里放射出一种喜乐的天真,好不畅快。
演员都玩儿真功夫,各有好活儿,分秒不得偷懒。它与小品不同,没有完整故事和连贯情节,多似随意演绎的小段子,有时候还会即兴跟观众套上话。说、唱、学、做、吹、拉、弹、跳,没真本事想玩儿这行当还真玩不转。
其实,真正的二人转曲调也就那么一小段儿,每组搭档儿都要变著法儿地扭唱几下。主旋律大致接近“小拜年”,郭颂的《丢戒指》等民歌基本是吸取了这种旋律基调。或者说是二人转小调经过包装处理之后转为民歌(也可能是先有民歌后有的二人转?),再经他明亮轻快且俏皮地一唱,就十分堂皇特色了,重要的是健康了。
二人转的特色在于说。说什么呢?总要沾点色。就像有人说的那样,二人转不色就不是二人转了,它就是民间在口头调侃色情话儿逗乐儿基础上诞生的一种世俗娱乐。鄙视派说它低俗,这一点儿没错,拔高说它高雅等于是骂它。它就是顺口胡说八道,谁白话得逗乐谁就能得到掌声,掌声和笑声是卖点评估指标,得到掌声越多就越卖命。莫非剧场拍手叫好的观众都是低俗之辈?也不尽然。这要看“低俗”的定义内涵,有时候,低俗比高雅更真实,也更正常。至少,雅俗共赏也需要几分雅量。这还要看低俗和通俗之间那条线划在那个层次。
二人转的“低俗”本色重见天日,大概是改革开放之后(其实我也不怎么知道,没做资料调查,仅凭模糊认识在这儿信手敲字。)尤其是在以赵本山为主的小品人物带动之下推广开来。小时候只知道有二人转这么个曲艺形式,作为地方文艺,那时它被革命成了时代剧种的新形式,低俗味儿没了,高调到了没谱儿。这个在《刘老根》片段唱词中可得到确认。
那天去的是市内中心地段的“刘老根大舞台”。门票依座位档次分为三六九等,票价从50元到200元,演出时间7点半到10点半。去时空座只剩150元和200元的,就买了150元的,两人座,称“小包厢”。一块前板,做简易桌。进去前买一盘瓜子,10元;两瓶矿泉水,各3元。单看这票价和瓜子价,基本是20年间升值了200倍。难怪咱们GDP猛进到超日赶美了。边嗑边看。前后出场4组,男的先出场,嬉笑怒骂,翻跟头打把势,之后叫出女搭档,各自玩活儿。色情指数居中下,远未达到唤起不适反应的程度。其实,二人转的低俗充其量也就是口头没遮拦以呼应到听众止于捧腹。所以说它是一种介于说唱艺术和坊间打情骂俏排遣性情欲望的既合情理又合法规的一种综合性活人世俗娱乐剧。
每个演员都是角儿,剧院售票口贴有当日海报介绍,我一个也不认识,所以过目就忘了。4组当中,有一组中各一男一女的搞笑稍有印象。
男角上来就讲究大舞台经理,说他跟经理说了,“这大厅里空调不怎么凉快,观众摇著著扇子还出汗,给咱鼓掌都挺不容易的,咋就不能给多放点儿冷气呢?”经理说了:“你傻呀?整那么凉快儿矿泉水儿卖给谁去?”女搭档身材魔鬼,妆扮摩登。一登场他就上去摸摸搜搜套近乎,被正色推搡之后,就面对观众打哑语说:
“她不是唱二人转的,是小姐,北京来的,天上人间……这不最近扫黄扫得紧,那边儿混不下去了……”
女搭档见势争辩:“谁小姐啊?你咋胡说呢?”
他就结结巴巴著硬说人家是小姐,理由是“你看你这么漂亮,啊,你爸你妈把你研究这么漂亮,五更半夜的,容易吗?你不当小姐你对得起谁啊?”
女:你干啥啊你?人家还处女呢一口一个小姐的呢!?
男:处女?处女是啥意思?我不明白。
女:处女就是那啥,没睡过觉!
男:真厉害,你妖精啊你?20多年没睡过觉!你吓死我啊你!
……
固定模式是每组演员都必拿坐舞台一侧最前边那位伴奏乐手即拉弦的开涮。套路总是果敢暴露咱中国人拿残疾当笑料逗哏的“低素质”。男演员问:喂!拉弦儿的,哑巴到商店买木梳咋比划?拉弦的就比划用手梳头的姿势。演员说:不错,那瘸子到商店买牙刷咋比划涅?拉弦的做出刷牙的姿势。演员:你傻啊?瘸子可以开口直接说……(待续)
雪非
生长在二人转那片文化土壤上的我,今年暑期第一次亲眼看了正宗二人转。这也有被忽悠去的成分。以前也曾几次有人提议一起去,却没去,还是动力不那么大。某日聚餐时有长辈提议让去看看,说然后还想听听我们的评价。对于二人转,本土东北人也是众说不一褒贬各半。喜欢的言之乐不可支喜形于色,厌者立马嗤之以鼻扬眉端坐。
肯定派认为逗乐儿,看了放松,解乏解闷儿,比什么都能达到让人一时忘怀避忧避难的效果,即所谓群众喜闻乐见。一说到喜闻乐见这个词儿,我眼前总是浮现出这样的场面:乡亲们叼著烟袋或者嗑著瓜子在看二人转,时不时地就笑歪歪了身子,眼神儿里放射出一种喜乐的天真,好不畅快。
演员都玩儿真功夫,各有好活儿,分秒不得偷懒。它与小品不同,没有完整故事和连贯情节,多似随意演绎的小段子,有时候还会即兴跟观众套上话。说、唱、学、做、吹、拉、弹、跳,没真本事想玩儿这行当还真玩不转。
其实,真正的二人转曲调也就那么一小段儿,每组搭档儿都要变著法儿地扭唱几下。主旋律大致接近“小拜年”,郭颂的《丢戒指》等民歌基本是吸取了这种旋律基调。或者说是二人转小调经过包装处理之后转为民歌(也可能是先有民歌后有的二人转?),再经他明亮轻快且俏皮地一唱,就十分堂皇特色了,重要的是健康了。
二人转的特色在于说。说什么呢?总要沾点色。就像有人说的那样,二人转不色就不是二人转了,它就是民间在口头调侃色情话儿逗乐儿基础上诞生的一种世俗娱乐。鄙视派说它低俗,这一点儿没错,拔高说它高雅等于是骂它。它就是顺口胡说八道,谁白话得逗乐谁就能得到掌声,掌声和笑声是卖点评估指标,得到掌声越多就越卖命。莫非剧场拍手叫好的观众都是低俗之辈?也不尽然。这要看“低俗”的定义内涵,有时候,低俗比高雅更真实,也更正常。至少,雅俗共赏也需要几分雅量。这还要看低俗和通俗之间那条线划在那个层次。
二人转的“低俗”本色重见天日,大概是改革开放之后(其实我也不怎么知道,没做资料调查,仅凭模糊认识在这儿信手敲字。)尤其是在以赵本山为主的小品人物带动之下推广开来。小时候只知道有二人转这么个曲艺形式,作为地方文艺,那时它被革命成了时代剧种的新形式,低俗味儿没了,高调到了没谱儿。这个在《刘老根》片段唱词中可得到确认。
那天去的是市内中心地段的“刘老根大舞台”。门票依座位档次分为三六九等,票价从50元到200元,演出时间7点半到10点半。去时空座只剩150元和200元的,就买了150元的,两人座,称“小包厢”。一块前板,做简易桌。进去前买一盘瓜子,10元;两瓶矿泉水,各3元。单看这票价和瓜子价,基本是20年间升值了200倍。难怪咱们GDP猛进到超日赶美了。边嗑边看。前后出场4组,男的先出场,嬉笑怒骂,翻跟头打把势,之后叫出女搭档,各自玩活儿。色情指数居中下,远未达到唤起不适反应的程度。其实,二人转的低俗充其量也就是口头没遮拦以呼应到听众止于捧腹。所以说它是一种介于说唱艺术和坊间打情骂俏排遣性情欲望的既合情理又合法规的一种综合性活人世俗娱乐剧。
每个演员都是角儿,剧院售票口贴有当日海报介绍,我一个也不认识,所以过目就忘了。4组当中,有一组中各一男一女的搞笑稍有印象。
男角上来就讲究大舞台经理,说他跟经理说了,“这大厅里空调不怎么凉快,观众摇著著扇子还出汗,给咱鼓掌都挺不容易的,咋就不能给多放点儿冷气呢?”经理说了:“你傻呀?整那么凉快儿矿泉水儿卖给谁去?”女搭档身材魔鬼,妆扮摩登。一登场他就上去摸摸搜搜套近乎,被正色推搡之后,就面对观众打哑语说:
“她不是唱二人转的,是小姐,北京来的,天上人间……这不最近扫黄扫得紧,那边儿混不下去了……”
女搭档见势争辩:“谁小姐啊?你咋胡说呢?”
他就结结巴巴著硬说人家是小姐,理由是“你看你这么漂亮,啊,你爸你妈把你研究这么漂亮,五更半夜的,容易吗?你不当小姐你对得起谁啊?”
女:你干啥啊你?人家还处女呢一口一个小姐的呢!?
男:处女?处女是啥意思?我不明白。
女:处女就是那啥,没睡过觉!
男:真厉害,你妖精啊你?20多年没睡过觉!你吓死我啊你!
……
固定模式是每组演员都必拿坐舞台一侧最前边那位伴奏乐手即拉弦的开涮。套路总是果敢暴露咱中国人拿残疾当笑料逗哏的“低素质”。男演员问:喂!拉弦儿的,哑巴到商店买木梳咋比划?拉弦的就比划用手梳头的姿势。演员说:不错,那瘸子到商店买牙刷咋比划涅?拉弦的做出刷牙的姿势。演员:你傻啊?瘸子可以开口直接说……(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