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我们都是东瀛客 / ---读杨文凯《人在旅途》
日期: 05年08月3期

      ◆ 陈 骏
      作为《中文导报》老读者,我经常通过阅读杨文凯的人物专访,了解留日和访日的华人动向。这是杨文凯写作中有别于时评、报道和随笔的一种文体,他同样写得资料翔实文采斐然。很高兴看到他把这些人物专访结集出版,给读者提供了一个相当有价值的数据性文本。
      收入这本题为《人在旅途》的文字,时间跨度长,涉及领域广,作者数年来采写了数百位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构成了一幅独特的华人世界众生相。仅从目录上就可以看到,有来自国内的樊纲胡德平陈祖德王安忆邓榕马晓春杨澜……等等名家,也有长期在日奋斗的新老华侨陈昆旺严浩林海峰冯学敏……等等成功人士。
      杨文凯在谈到他写作人物专访时深有体会地说:“人物采访的基础形式是交谈,合理情景是交流,最高境界是交心。记者与受访者,大都以初次会面者居多,但记者与人物可以通过交流而突破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角色界定,由陌生人进入到朋友层面。”杨文凯作为一名记者,他意识到自己虽然不是某个领域的专家,但可以努力成为一名杂家,进而争取达到通人的境界。寥寥数语,道尽人物采访之甘苦。
      杨文凯的文字显露出他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写手,文字精炼朴实,文学色彩浓厚,整体水平稳定。别小看人物专访短文,正如作者所言“要在静态中写出动感,要在简洁的勾勒中写出深度和厚度”,这些文字花费了作者大量时间和精力,写一篇人物专访远远比报道或者评论所需的工时要多,尽管最后成文发表的不会超过两千字。如果对采访对象没有事先的数据准备,没有认真的备课设问,就不可能取得采访者的信任和配合,也就不能写出有自己风格的专访。
      最近收到他的赠书后,我又把许多篇章重读一遍。他笔下的许多东瀛客我也是非常熟悉的,因而读来更加亲切,也更加容易产生共鸣。譬如,张建红就是杨文凯介绍给我而成为朋友的,九哥则是我推荐给杨文凯而成为《中文导报》的作者。记者,采访对象,读者,我们都是东瀛客,这也是我向朋友推荐此书的一个理由。
      如果说收集于《天涯时论》中的时评,是杨文凯对日本华人社会的观察和分析,荟萃于《毕业十年》中的随笔,是杨文凯在日本学习生活的个性化体验,那么,这本《人在旅途》则是杨文凯和众多东瀛客的交流与共鸣。其中提供了东瀛客丰富的人生经历,也融入了作者自己在日本社会的生活经验之提炼和归纳,因此,相当多的篇幅亦可以认作在日华人的生存指南。
      当然,作为杨文凯的老朋友,我还是想提一些意见和建议。一是文字过于严谨,严肃有余活泼不足。我曾听杨文凯谈起采访中的许多有趣的细节,其实这些细节性的描述往往更能体现出采访对象的人性化一面,也可以增强文字的可读性。二是基本上把镜头瞄准了成功人士,这样也就限制了自己的采写范围。据说现在留日华人已经突破六十万了,其中肯定有许多值得挖掘的故事和人生体验。
好在他的职业注定了他必须不停采访不断写作,作为读者和朋友,我期待着他更加精彩和全面的东瀛客访问记录。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85/13029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