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长声
麻生爱看漫画是出了名的。执政伊始,到东京电影节开幕式上致辞,便说道:在日本提到麻生太郎,好像作为一个漫画迷比总理更有名。他祖上有钱,夜夜吃宴泡吧也纯属正常,但既为总理,脚下大都是平民百姓,被第四权力的媒体拿来说事不大好,于是跟大学生吃一吃火锅。学生问:现在还读漫画吗?总理答:努力读,不读跟不上时代。而且有写真为证:坐在专车上,冲镜头堆笑,身边一大摞漫画书刊,看来真像他说的,看漫画能笑不能笑是健康的标志。
从战败算起,日本漫画蓬勃发展60多年,从给孩子看到大学生看、上班族看,现在出了一个爱看漫画的总理,终成正果。然而,对这样的漫画总理不以为然、不以为荣的,似乎也大有人在。例如宫崎骏,这位使日本动画片电影风靡世界的大师和麻生是大学同学,幽幽说:漫画什么的,自己在家里偷著看就得了。写情爱小说大有名的林真理子则写道:我也爱看漫画,但作为一国的总理,洋洋得意地公然说多么忙也得看漫画,可就是另一回事。
战后,日本大人从孩子手里抢过来两样东西□□漫画和弹子(赌博游戏),玩得不亦乐乎。明治末叶的1902年,日本国画家横山大观画了一幅《迷儿》,笔法朦胧,画面上四位老者围定一童子,后面站著的是释迦、耶稣、老子,而孔子在前面俯身说话,似乎更多些亲切,那尚未成熟的小孩就是日本。耶稣位于正当中,童子和他一样露出赤脚,那意思像是要跟西方走。年龄不明,看上去不到12岁,恐怕往哪儿走都有点懵懵懂懂。40年后,麦克阿瑟叼著锤子似的大烟斗占领日本,1951年在美国上院军事外交委员会上说:从科学、美术、宗教、文化等的发展来看,如果说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已经是45岁的中年,那么,德意志人也差不多年龄,而日本还处于学生时代,还是12岁的少年。这话惹恼日本人,本来要给他建纪念馆也不建了,耍起了孩子脾气,以至富起来之后到处建纪念馆,却迄今没一座这位大恩人的,只有一间纪念室。又过去50多年,老老少少看漫画,连法律、医疗等内容也需要用漫画哄著读,如看图识字,彷佛除了汉字、假名,日本又多了一种表意方式,傲然于世,那么,年岁应该多大了呢?我们把连环画叫小人书:属于书,给孩子们看的。这是中国文化排座次,至当不移,但近年却好像抗不住日本的文化入侵□□不过,并非人家打进来,而是自己拿来的□□不再叫连环画,改叫漫画了,于是定位也发生问题,甚而有高官白纸黑字地写道:“如果说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创意产业,那么,像漫画、动画、网络游戏就应当居创新之首、居创意的核心地位。”虽然不怎么明白何谓文化产业,但是用漫画之类充当核心的核心,总有点匪夷所思。日本文化本来有漫画之趣,而中国文化的大肚子里若装上一颗漫画心,恐怕就变成老顽童,那一定也招人喜爱。
麻生总理的漫画秀看著太过火,媒体却不好做文章,因为漫画也是文化,虽然属于亚或次。偏偏当总理的要到处讲话念稿子,竟露出破“月定”,原来独占“鳖”头的麻生还是位白字先生。接五连六念白字,媒体便逮住了把柄,群起而攻之,甚而说他治国无方,就因为是“漫画脑子”。这说法听来好像说“猪脑子”,无疑而无遗地暴露舆论界压根看不上漫画的心态。看漫画与念白字被互为因果,有如肉包子打狗的公理,却不见谁站出来斥之为“短路”。漫画在日本铺天盖地,有点找不到北,也不过如落叶,起一阵风雨便成泥成尘。前些天,相当于空军参谋长的人物写论文应徵获奖,主张日本发动战争是共产国际的阴谋云云,历史学家痛斥为幼稚,水平像漫画一样低。这般肤浅的观点显然就是从小林善纪之流的漫画看来的,众目睽睽,他居然还迷狂地扮演漫画人物。麻生最爱看《杀手13》,不仅家藏百卷单行本,而且办公室贴著海报,当外交部长时就曾为这部连载40年的漫画做广告:“有如此通晓国际局势的作品吗?我不知道。”想来各国外长及总理都不知道《杀手13》,不免落后于时代,当然是日本的时代,有待于日本的漫画动画片席卷世界。
漫画家兼评论家大冢英志说:日本战前接受迪斯尼文化,因战争而一度中断,战后被美国占领,重新又接受迪斯尼文化,说到底,日本漫画所具有的国际性及普遍性不过是迪斯尼的普遍性及国际性罢了,不要误以为日本文化被世界接受。甚至有人觉得把漫画当作日本文化推向世界是国耻。
三岛由纪夫剖腹之前还想去迪斯尼来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