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第41届年会,再一次圆满如期的举行。我要至诚感谢海内外媒体代表的出席和台湾记者协会为了筹备这次年会所付出的一切辛劳和努力。
全球中文报业正面对一个历史转弯的时刻。由于互联网的兴起,传统报业正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越来越多年轻一代,不再买报纸:他们习惯在网上获得新闻信息,也习惯在网上彼此的讨论;视频和互动式的交流,成为一种生活的时尚。立体的信息网,逐渐变成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新的生活方式,也在呼唤新的报业概念与实践。报业不再是等于报纸。报业应该拥有更大的范畴,可以涵盖网里网外的一切。它应该是一个信息内容的供给者,一个提供核心内容的“中央厨房”,让不同的载体都能够尝到不同的新闻美味。
这些新闻的美味,包括了适时的报道、博客(部落格)深入的评论和反思,以及历史悠久的报馆所拥有的庞大的档案和资料库。
关键就是载体的多元化。传统的纸媒,或者说“平面媒体”,仅仅是一个开始,又或者是一个面向。在新的媒体生态中,报业要有超越纸张的能力,进入一个新世界的实践。这包括新闻的视频、论坛的密切讨论、现场的互动,以及强大的搜索引擎。
这也开启了一个不确定的新世界,报纸可以抓住年轻读者的心,但是否也可以抓住他们的荷包?而利润的来源,是否就是靠网上的收入?从西方的经验,可以看到这是一种新的趋势。美国《华尔街日报》的网上收入,已经超过了网外的收入。从《纽约时报》到《华盛顿邮报》,也在不断拓展这方面的业务。
网上的收入有不同的来源和模式。《华尔街日报》还是有网上的收费订户,但很可能也会步上《纽约时报》与《华盛顿邮报》的后尘,全面免费,大面积地扩大网上读者群,挟超高的点击率,拓展网上的广告。
网上收入的另一个来源,是拓展搜索引擎,让那些要追溯历史的用户,都要付费。这也是《纽约时报》等美国主流刊物的盈利方式。
但是,英文世界的网上经营模式,是否可以“横的移植”到全球华人社会?
这就牵涉到市场规模的问题。《纽约时报》的网上读者,早已不再局限于纽约的读者,甚至不再局限于美国的读者,而是扩及全球的英文读者。只要能上网,就可以每天阅读它的明星记者和专栏作家,甚至和他们互动,看与他们有关的视频。进入了网上的世界后,《纽约时报》成为了一份更具全球性的报章,拥有更多的读者,也可以售卖更多的广告,发挥更多的国际影响力,让报纸成为一种多媒体的行业,涵盖视频和博客(部落格),也涵盖一个全新的市场。
但是,中文报章在这方面的发展,还是相对地缓慢。长期以来,由于政治的割裂,中文媒体的网上世界,也是割裂的,各说各话,而有形的政治防火墙和无形的心理围墙,都使中文报业的发行具有局限性,形成某种市场板块,各自不相往来,不能发挥规模经济的效应。
所以,全球中文报业的发展,首先要融化当前的地理疆界,打破地域的限制,不要被传统的地理分布习惯所局限,形成心理上画地为牢的心态,而要迎向互联网上没有边界的世界。
没有边界的世界,也是全球华人社会的最新发展。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世界是平的”,从贸易到资讯,都要打破过去壁垒分明的格局。事实上,最近台海两岸签订的协议,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开始,加强双方的金融和人员的交流,而从台北到上海,截弯取直,今天只要八十分钟,加强了两岸人民的关系,也因此呼唤一个不一样的信息结构。
因为两岸民间的深层交流,就必须避免两岸人民信息结构的不对称,让老百姓可以发现一些他们过去所不熟悉的新闻,对于对岸社会的发展有一种“同理心”。让大陆的读者,也可以知道台湾民众对电影《海角七号》为什么这样狂热;让台湾的读者,也可以知道大陆老百姓对川震和奥运的真挚感受。从两岸扩大到全球华人社会,其实,也开启了全球中文报章的新视角,以一个超越地方的视角去报道每一个华人社会的特色。
这也带来中文报业的新使命,让互联网成为凝聚全球华人智慧的最新载体,在报业经营的最新模式中,体现整个行业的最新价值。
这个价值就是一种文化创意的自我期许。报业不仅是一种商品的生产链;它每天的生产意义,不但改变了人心,也改变了未来的历史。一个全球华人没有边界的新闻生态,也可以开创一个更有可能的空间,等待更有意义的未来。奥巴马在美国总统的选举中,强调了“改变”和“希望”,而今日的报业,也面对著改变和希望的时刻。
但是,一切的改变和希望,都要从“心”开始。报业超越纸张的发展,需要跨出心理上的一大步。对一些报业经营者来说,新闻的“网化”,是一种威胁,这代表了一种传统秩序的崩坏,让报业走向一个它所不熟悉的水域,暗流汹涌,忧心很可能就遭灭顶之灾。但是,这是没有选择的馀地,而危机也是转机,报业必须勇敢地投身互联网的海洋中,发现它的最新浪潮,摸索它的最新风向,让报业的船只可以乘风破浪,这需要全球华人社会的全新共识,了解网上媒体的最新生态,调整报业的发展策略,摸索新的操作模式。在网上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藉力打力,航向一个美丽的新世界。
如何面对严峻的挑战,合作共谱共创媒体的变革和创新,应是我们每一位媒体人共同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