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石
编者按∶11月13日,本报记者针对台湾前总统陈水扁被拘捕一案采访了台湾大学政治系张亚中教授,以下是访谈摘要。
记者∶首先请您谈一下您对陈水扁被拘捕一事的感想。
张:12日清晨,法院终于裁定陈水扁收押禁见。从阿扁举起他被铐双手的那一刻开始,许多人百感交集,但故事显然还未结束!
这一回,陈水扁终于猜中他的命运。在台湾政治史上,陈水扁再度写下了一个“第一”,从第一个实现政党轮替的总统、第一个被指控在海外洗钱的总统,到现在成为第一个卸任后被收押的总统。当年那些上街高喊“阿扁下台”的民众,应认为这是迟来的正义。就算民进党人,恐怕也感受不一,大家嘴里不说,心中还是有一把尺,有谁真的相信扁家搞这么多钱出去,存在儿子、媳妇的账户里,真的是在筹募“建国基金”?
过去几个月,民进党的形象一刀一刀被阿扁凌迟。马政府尽管政绩不佳,民进党的支持度却完全起不来。如果扁继续趴趴走四处“取暖”,民进党恐怕连县市长都不必选了。苏治芬举起双手的那幕,本来还有人觉得悲壮,如今阿扁“东施效颦”,弄到苏治芬被迫跟阿扁比拟到一块,请问是谁会感到不值呢?从自比孙中山、曼德拉,到曝光“独派大佬收钱”拖人下水,阿扁简直是踩著同志去逃生,如今还称是“为台湾被关”。难道绿营人士不希望看见扁家案子早点告一段落吗?
阿扁收押,政治效应必然馀波荡漾,而特侦组的调查也并未终结。最重要的是,司法审判尚有漫漫长路要走。所以说,阿扁高举被铐双手的那一幕,虽令很多人觉得“终于等到这一天”,但故事尚未结束。从此刻到扁家官司定谳为止,将是一段动荡且险恶的时期。阿扁声称遭“政治迫害”当然是自保之词,但想要利用这种说法以开脱前朝贪腐纪录、增添未来政治筹码的人,不在少数。这是一个考验司法公信力的时候。只有靠司法拿出清清楚楚、让人无可置疑的证据,才能推翻阿扁咬住“政治追杀,司法迫害”的说法。
阿扁双手被铐画面已传遍全球,也因此必须向国际间证明,台湾的民主成熟法治严明,曾经贵为元首者犯法,亦与庶民同罪。直到那时,才是司法为扁家丑闻写下句点的一天。
记者∶陈水扁说是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联合起来迫害他,而蔡英文等民进党人士还在抗议拘捕陈水扁,您对这个问题是怎样看的呢?
张∶从陈水扁这方面说,这也只不过是他自我操作的一种手法。他操作了8年没有操作好,现在只剩下了一张“本土牌”,他的意思是说我要搞台湾独立,就什么都可以做。他认为台湾独立就是一场革命。比如说,为了台湾独立,可以用金钱去贿赂美国高官,从他这里讲这就是台湾的国家利益,但是作为一个世界公民来讲,你怎么可以去贿赂呢?他把台湾独立当作一个政治认同,并说马英九和中共搞在一起迫害他。而任何一个犯罪者都会把他的行为合理化的,这只不过是他的一个招牌,如果真的是搞独立,他不是没有机会,执政8年期间他为什么不做?这只不过是一种骗术而已。
而蔡英文把这个问题锁定在“司法不公”上,但是民进党也认为∶你要是真的贪污,你就要受到制裁,如果检察方面真的提出确凿的法律证据,民进党就会无话可说,就会与陈水扁切割开来。
陈水扁和民进党现在是站在两个层次上,一个是政治的层次,一个是法律的层次,这两个层次之间是有矛盾的。
记者:这次陈水扁被拘捕,对台湾的“台独”势力是否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和挫折呢?
张:也不尽然。在陈水扁当政的8年里,他不断地操纵族群,以确立“台湾的主体性”。而“台湾的主体性”有两个方向,一个就是勇敢面向大陆,搞开放;一个就是“台独”,这两者之间只有一线之隔。现在要做民意调查,会有90%认为自己是台湾人,反过来说也就是说不是中国人。
目前在台湾民众中还有15%认为陈水扁是被政治力量迫害,从选举人口上看,也有300多万人。
就“台独”本身来讲,似乎已经被消灭,但是暗流还是存在的。即使民进党要和陈水扁切割,也仍然要坚持“台湾的主体性”,因为不坚持主体性,民进党也就没有什么了。执政8年,清廉没有了,执政能力也被否定了,只剩下一个“本土”了。
记者:您认为这次陈水扁被拘捕对两岸关系将发生什么样的影响?
张∶不会有多么大的影响。虽然陈水扁被抓,但是他所确立的“台湾的主体性”并没有消退。其实马英九也接受了这种“主体性”。马政府现有的两岸与外交政策是期望在其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即以“两岸休兵”、“外交休兵”向中国大陆喊话,要求中国大陆配合作为两岸良性互动的基础。在两岸定位上主张“搁置争议”、“互不否定”,在人事上“任命赖幸媛为陆委会主委”,在政策优先顺序上,“先经济、后政治”或“多谈经济、少谈政治”是向民进党交心,表示不会在“一个中国”问题上过分向中国大陆倾斜。
马政府的如意算盘是否能够如其所愿?从中国大陆的角度来看,胡锦涛也有自己的盘算。江陈会所引起的多起流血事件并没有激起陈云林的情绪反扑,陈云林与中国大陆所以会冷静对待,是因为目前对台“保持善意”是中国大陆总体战略的一环,目的在于,第一、避免马政府受到挫折而影响其支持度,或伤害国民党未来继续执政可能;第二、持续的经济“惠台经济”,其目的在等待马政府能够在“一个中国”原则问题上的趋同,使两岸能够顺利地进入政治性协商。
就台湾内部来说,从民进党对陈云林来台的激烈抗争可以看出,民进党不可能对马政府的两岸政策放心。在民进党看来,中共的“善意”都是包藏祸心。以维护或争取主权为名进行抗争已成为民进党赖以继续存在正当性的必要手段。如果不对马政府的两岸政策质疑,民进党还有什么政策论述?换言之,马政府希望在国内找到一个平衡点的思维,可能注定要落空。明年开始,台湾又进入选举期,选举时的激情可能迫使马英九更不敢改变现有的立场,一方面更坚持台湾主体性,一方面再进一步将“多谈经济、少谈政治”立场转为“只谈经济、不谈政治”,而更不愿与大陆进行政治性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