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青春期的孩子,家长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惶恐,甚至有的会如临大敌。因为青春期孩子总是憧憬成熟又留恋童年,追求完美又总有缺憾,拒绝灌输又渴望帮助。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心理,如果家长无法了解、理解孩子,而对其行为横加约束,会让家长与孩子矛盾重重,冲突不断升级。因此,我们应该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几大心理需求。
一、合理的物质需求
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表面上还是在服装、零食、玩具及文具等方面有所需求,实质的需求却已在悄然发生变化。刚刚进入青春期,追求个性化的孩子较少,更多的是要求自己从众。但随著年龄的增长,熟悉了周围的环境,了解了同学、朋友的个性,孩子们开始彰显个性,暗暗地在群体里比高低。这时,男孩今天要一双名牌鞋,明天又说某某同学有了新的手机……很多男孩会在群体里学会抽烟、喝酒,女孩学会化妆、染发。
* 家长的支持与引导方法:
家长要注意防范孩子物质需求膨胀造成的恶果,但又不能不给予物质的满足。因此,家长要学会判断孩子的需求是否正常,主要可从两方面看:一个是取同班同学物质需求的平均数或平均数的中下等;另外是看家庭的经济状况。如果本身经济状况并不太好,就不要因为怕孩子受委屈而硬让孩子去享受高消费,这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做法,不但不会让孩子自信起来,而且容易使孩子不考虑家长的经济能力而变得变本加厉。
二、朋友的交往需求
进入青春期前后,又是初中生活的开始,孩子们开始接触新的面孔、新的习惯。孩子开始交朋友,为了朋友,可以在学校门口等,可以和同学一起去逛街、去网吧,甚至是打架,不在乎晚回家后家长的脸色,即使导致家长的打骂也不改初衷。因为,孩子的视野面宽了,接触的社会面广了,不再是家、学校两点一线的行为方式,而朋友成为最直接的帮助者。同时,孩子们的思想不再单纯,有时浮想联翩,有时忧心忡忡,有时大喜大悲。但这些感情不适合和家长分享,而最好、最安全的是身边的朋友。
* 家长的支持与引导方法:
家长因为担心或者片面听从他人的意见,阻止孩子的正常交友,怕孩子学坏。甚至有的家长还给孩子制订允许交的朋友、不能交的朋友。但孩子们绝对不会接受,自然对家长敬而远之。因此,家长首先要让孩子信任你,愿意向你说出他遇到的所有问题。这就要求家长学会倾听,不要急于批评和指正。此外,家长也应支持孩子交友,同时提出具体而简单的底线要求,如带你做坏事的人不能做朋友,很自私的人不能做朋友……
三、关注异性的需求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开始悄悄地关注异性,但一般只是停留于外表。比如女生关注帅气高大的男孩,男生偶尔也会用调侃的方式谈论某些女生。很多孩子最初会通过诸如打打闹闹、简单问答之类交流,达到对异性的了解。但他们也知道这不是什么爱情,只是同学交往。确实也有孩子谈恋爱,这些“爱情”往往以误会开始,以压力开始,以亲情的失落开始。
* 家长的支持与引导方法:
首先,家长不要促成孩子将错就错地从误会、误解开始“爱情”。家长捕风捉影的批评、偷偷地窥探孩子的隐私,反而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对孩子的不理解、不宽容,促使孩子去寻求理解和同情,也是孩子谈恋爱的缘由。所以,当孩子在家长面前提到某个异性时,千万不要大惊小怪,但也不能掉以轻心,而应耐心地听孩子把话说完,然后询问一下情况,再想办法引导孩子。
四、获得帮助的需求
孩子进入青春期时,性格也变得外向起来,很容易受到外界触动。他们独立处理问题的时候越来越多,遇到的事情越来越复杂,初出茅庐的他们面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疑问和恐惧。他们不知道如何与新同学、新老师打交道;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不顺心、被冤枉、被欺负的事情,却没有机会还击、发泄、甚至没有地方讲理……孩子们有很多的迷茫,他们真的希望自己身边有“百事通”,有“机器猫”。
* 家长的支持与引导方法:
应该说孩子需要的帮助是方方面面的,包括从物质上更多的满足到精神上的引领。尽管获得家长的帮助,对于孩子来说应该是最方便、最直接、最安全的,但孩子却不是什么人的帮助都接受,包括家长。孩子获得帮助的前提条件,必须是他信任的人。所以家长要注意,孩子正在长大,他们需要的是平等(不是居高临下、命令式)、有效(可操作的、解决问题的)、具体(不是空话)的帮助。所以,家长要选择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