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控制风险 提倡宽容 / ──访光大银行上海分行行长刘正民
日期: 04年10月2期

  10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华盛顿接受采访时称:利率保持稳定为妥,中国暂不加息打算。预计可暂时结束此前的加息之争。但陆续公布的8月份宏观经济数据,也使得专家们的心情相当不错——前期对调控可能造成较大负面影响的担忧正逐渐淡去。专家们认为宏观调控正在由行政型向市场化转变,加息被认为是后期政策的取向。即使短期不动利率,中长期的升息态势也已经形成。
进入稳定加息期
  上半年宏观调控取得成效,被认为主要是行政手段产生作用。但专家认为,目前已有“复归”市场化手段调控的必要。
  出于对经济过热的警惕,中央决策层去年就开始运用货币政策进行调控,但今年4月份演变为更猛烈的行政干预,5月份以来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明显下行、投资增速也急剧回落。行政调控尽管有雷厉风行的优点,却也有两个不容忽视的弱点--一是行政调控必须区分调控与保护的对象,而区分的成本极其高昂,调控不当对市场机制与政府信用造成破坏的代价甚至可能高于其"速效"的收益;二是行政调控通常难以持续,出拳时如秋风扫落叶,稍一松动则立马“葫芦起来了,瓢也起来了”。
  而在市场化调控手段中,加息为多位受访人士所推崇,并被分析成为后期政策的取向。
  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宋国青在过去数月间一直主张“暂不调息”,如今也改变了看法。“过去担心调息会使调控力度过猛,现在看来不是很严重,不用等了。”社科院数量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依然坚持“早该加息”的观点。在加息的理由方面,左小蕾分析说,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露头是最重要的理由;此外执行严格土地使用规划后的房地产价格依然持续高企,原因就在于土地的严格管理只起到减少房地产供给的预期,但需求并未改变,提高利率能在边际上减少居民对住房贷款的需求,这可能是央行调整利率的另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但也有专家持认为,虽然中长期的升息态势已经形成,但短期内依然慎用利率杠杆。
  “ 前期行政调控的效果比调5个点的利率还厉害。”赵晓特别提示,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幅连续数月远低于年初17%的调控目标、贷款余额的增幅也明显偏低,已经使明年上半年经济增长面临迅速滑落的风险,因此是否调息宜再谨慎观察一段时间更好、特别是要看贷款指标。王建亦建议,“暂时不动利率,而宜继续使用当前措施,明年仍宜以土地控制、公开市场操作为主”。但即使不赞成及时加息的专家,在联系到当前各种信息时,亦不排除中央决策层加息的可能性。王建的表述是:“加息可能是最后的选择,但不是最好选择。”
  汇率变革正当其时
  与调息相关联的是人民币的汇率问题。专家认为,目前正是适度调高人民币汇率,进而为将来的汇率体制改革奠定基础的良机。
外汇占款问题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一直被专家所诟病,如今问题日益严重。王建分析说,今年上半年新增外汇储备700亿元,其中超过一半是为套利通过各种渠道流入的“热钱”;而央行被迫向市场投放大量基础货币吸纳这些"热钱",一方面会造成资金供给增加,从而加剧通胀程度;另一方面,大量“热钱”流向房地产、钢铁等行业,又会加剧这些行业的投资热度。
  赵晓认为,目前宏观经济调控已经进入了政策的调整和完善时期,现在的调整应该回到以利率和汇率等为主要杠杆的参数调整和市场化进程中来;此外,人民币升值预期逐渐走缓,投机外汇游资增长也开始减缓,这都是进行汇率调整的大好时机,不会对外汇及货币市场造成大的冲击。
加息无碍增长
  如果宏观调控政策转向,采取加息政策,会不会增加投资成本、造成调控力度进一步加强,从而影响到GDP的持续稳定增长?
  7月份,宋国青曾在媒体上表述过“警惕GDP步步走低”的忧虑,正是源于对调控力度过猛的担忧。但看到8月份的数据,宋国青乐观了许多。宋国青认为,加息可能会不利于GDP的增长,但与行政调控相比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如果不加息、继续依赖行政手段的破坏性只会更强。
“ 现在可以用最好的预测来预测(经济增长的前景),”宋国青表示:“明年GDP增长可能在8.5%至9%之间,通货膨胀在3%左右。”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54/8193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