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的富人能以如此快的速度,如此大规模地聚集居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难怪每个人都人人自危,“跑不过刘翔,也要跑过CPI”。
抱团取暖
一觉醒来,消费者知道了8月的物价指数涨幅,6.5%,10年来的第一涨幅。前一个月,即7月的物价指数涨幅是5.6%。再向前追溯,自去年11月份开始,CPI涨幅便不断向上再向上,11月CPI上涨了1.9%,创下20个月新高,12月的增速更是达到了2.8%。到了今年,似乎稳定住了,多在3%附近徘徊,可过了6月便开始飙升了。
为抑制通货膨胀,央行今年已经5次上调了利率,但奇怪的是,彷佛只是做做姿态,每次都很温和,利率上涨的速度赶不上物价上涨,储户已经是连续第10个月处于实际负利率之中,钱越存越贬值。即便有了5次加息和降了利息税,实际利率仍为负。
CPI中并不包括热议纷纷的房价,而食品占了相当重要的地位,权重占33.2%的比例。有人说这是一个设计缺陷,因为它所反映出来的通货膨胀指标在某些时候很可能是失真的,尤其在猪肉大涨致使副食品价格均快速上涨的时候,倘若据此制定政策有偏离实际的可能。但至少,几年来的房价上涨没有反映在数据中,也就没有引来货币政策的变化。现在,连居民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物质条件都涨价了,再旧话重提,说起CPI的设计缺陷未免不负责任。手中货币的购买力下降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3年前能买一套房子的钱放在银行里,现在只能买半套了。当那些专家学者还在念叨著今年的CPI是否过线还要看秋粮收成的时候,真不知道他们为何如此固执。
没必要探讨购买力为什么如此狠地下降,居民更关心的是如何使手里的金钱保值。6月份公布CPI的时候,人们把当时股票两天内300点的疯狂解释为“恐慌型上涨”,这个字眼使人想起了历次物价上涨时居民的所作所为。1988年那次,居民们以囤积家电为主,那些开始有了点钱的人把存款从银行提出来,换成若干彩电冰箱,给每个子女先囤积一台以备将来婚嫁用。没那么有钱的人则是囤积柴米油盐,甚至每包10盒的火柴也销售一空。到了1992年,又出现了抢购潮,许多人选择了抢购耐用品和诸如黄金奢侈品以求保值。在农村,农民大量收集暖水瓶、金属制品等“耐用”的日常品,以求让不多的现金保值。事实上,农民的直觉相当可靠,到1993年,工业品的出厂价比上一年上涨了24%,远远高于农副产品的价格上涨率。
现在,又一轮让人心惊肉跳的涨价开始了,刚刚富裕起来的国人,那些买了房子和车子,或者被住房涨价抛弃了的人,他们又被引导到一种什么样的风潮?囤积猪肉?囤积调味品或者粮食?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物价上涨后,人们便发现,日常消费品在生活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越来越无足轻重,而那些涨价最厉害的商品,比如房子和教育支出,正是普通人根本没法囤积的。于是他们只能想办法使自己的资产增值,哪怕赶上通货膨胀率也好,因为这时候他们已经知道,银行是不会帮助他们战胜通货膨胀的。
8月中旬,你可以看到银行里排著大队,甚至比5月份股票开户数日增30万的时候排的队都长,这里有误以为减少利息税也需要通过转存获得的,更多的是购买基金的人群。
基金开户大涨,有人凭此认为市场成熟了,投资者更倾向于专业理财。殊不知,无论投资者赤膊上阵还是假手基金经理,这两种模式其实质都是“资金推动型”,无非是“低价股泡沫”变成了“蓝筹股泡沫”。工行的盈利尚仅为花旗的1/3,市值却超出,这不是泡沫是什么?更有分析报告题目就是《工商银行:市值超过花旗不是泡沫》,用预测中的高盈利为工商银行的高股价辩白,却只字不提“负利率”下储户的痛苦。事实上,正是那些被“负利率”逼走的储户,最终又成了银行的抬轿人,身份转换后心态也转换,从渴望加息变成了抵触加息。人之无奈可见一斑。
股市超越5000点的时候,市场上的声音竟出奇地一致,似乎只要绩优股上涨,就说明市场是理性的,是注重价值投资的,不会出现“散户推动型”那样的过度投机现象。事实果真如此?“负利率”驱赶下,大量资金涌入股市,据测算,每天就有180亿元的资金进入市场,基金的赚钱效应导致基金的发行越来越抢手,钱多货少的局面必然使基金重仓股成为“估值高地”,最终类似于“超级庄股”。而“基金推动型”由于挂著理性投资的“桂冠”,即使蓝筹股泡沫很大,也不会引起市场的警惕,风险极大。当外围市场大跌沪深股市调整的时候,工商银行并未幸免,连续两天都是超过4%的跌幅。正如索罗斯所说,“一边倒的随大流行为,是引发一场剧烈的市场紊乱的必要条件”。
业内,基金这种自欺欺人式的集体无意识被称为“抱团取暖”,也就是说,大家都做同样的事,互相壮胆安慰,即使错了,也似乎无需承担责任。而人多力量大的结果,基金经理们拥抱的价值投资大树就会越发茁壮,给抱在核心的投资者带来丰厚回报。如此看,A股投资者又何尝不是抱团取暖?“次级债”危机引起全球市场大跌,香港股市回跌到几个月前的水平,韩国股市一天跌去7%,唯有沪深股市几乎没受到影响。投资者对外界的变化充耳不闻,津津乐道于中国经济的持续高烧。如此多的人发出同样的声音,谁还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看空市场?储户纷纷转入股市又何尝不是一种抱团取暖行为?明知道5500点的股市,留给自己的利润空间不多,却要博那哪怕相当于5%CPI的利润。就是因为储户纷纷这样壮胆,才有了基金供不应求的局面。
首富之争
对于股市上涨到最后关头的投资者心态,波浪理论大师艾略特曾经给予这样的表述:“市场上升的顶部,常有一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欢乐气氛,但已有大批三浪中的主力股票滞涨,尽管鸡飞狗跳,但市场总体上升乏力。投资者惧怕风险,却又不忍心离场,心态矛盾。”破了5500点,投资者已经高看6000点,但6000点又如何呢?不过是少数人的财富表演,有时候,投资者连参与的机会都没有。*ST金泰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因为事关首富,备受关注。
几乎每一天,富豪榜都在被改写,财技表演都在继续。这是
这只被冠以“*ST”的上市公司,其名称提示著投资者随时有退市的风险,却成为7月来沪深股市不折不扣的明星。
*ST金泰连续42个涨停创出A股开市以来的纪录,但
新恒基集团乃是黄俊钦名下的房地产公司。就像3年前国美香港借壳上市使黄光裕成为内地新首富,这又是一场不折不扣的借壳上市,财技表演。表面看,以新恒基221亿元的优质资产注入一家行将退市的公司似乎不智,至少3年前其弟黄光裕之成为首富,选择的是藉助香港颇为廉价的壳资源。而在内地,尤其年初的ST股集体热炒中,这些壳资源已经不再廉价,里面坐满了等待抬轿子的中小散户。但此时的内地市场已经今非昔比,资产价格虽高,但投资者的想像力却更高了。
不妨把另一位在香港市场上获得“首富”的碧桂园相比。半年前,选择香港上市的碧桂园IPO获得的市值是860亿港元,首富杨惠妍的财富是512亿港元。随后,碧桂园再度发布公告,7月份新增了1542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后,碧桂园总土地储备达到惊人的4500万平方米。此时,对今年的盈利预测已经达到了40亿元,股价相对于招股价则上涨了88%。相对于香港上市的碧桂园,不妨看看新恒基的盈利预期,2007年是8.2亿元,远逊于碧桂园去年的盈利,更只是今年碧桂园盈利预测的20%,即便如此,股价却连连飞升,至第33个涨停板,黄俊钦的账面财富已经达到了913亿元。
不难看出,即使资本回报率低到221亿资产只产生8.2亿的盈利,一个内地的上市公司也能获得优厚的定价。选择内地上市,哪怕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借壳,也远比远赴香港划算。同样被借壳的S前锋曾经有过连续25个涨停板,即便如此,经过一段“空中加油”式的整理行情,股价再度上涨,又涨了1倍多。从行情启动时的6元涨到了最高的50元,用时不过3个月,*ST金泰能否再度开盘?最终能涨多高?这似乎也决定著中国未来“福布斯富人榜”上的数字。
很难把首富和股市的火热做出必然的联系。除了能在沪深股市借壳,富人们可凭藉的资本市场还多在海外,史玉柱即将携《征途》上市的市场是纳斯达克,重庆号称要改写首富纪录的龙湖地产选择的上市地是香港。无论哪里上市,都以赤裸裸的金钱上的数字显示这个社会的资本膨胀。就是2006年,胡润百富榜第一名还是以造纸为主业的张茵,财富为270亿元。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一名是以流通为主业的黄光裕,财富为180.9亿元。如果再向前追溯,内地的首富榜曾经是高科技行业年轻人的天下,财产也多在百亿左右,现在全变成了房地产一统江湖,动辄千亿元,10倍上涨。
4500万平方米的土地意味著什么?如果摊开,就是45平方公里,明清两代的北京城不过62.5平方公里,如果是有了容积率概念的建筑群,以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