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恋于中华街的牌坊和瓦式建筑之间,品味着色香味俱全的中华美食时,也许不会有人想到,与“雅马哈之乡”滨松市一样,这里曾经也是日本钢琴制造业起步的主要基地。
幕末明治初年,日本的港口城市横滨聚集了不少英国和德国的商社,如英国M?奇萨姆商会、M?A?古莱英商会和稍后一点的德国人O?凯路商会、G?德林库商会,以及明治20年的“蒙特利商会”和“史威斯商会”,都经营风琴和钢琴的进口,修理和制造生意。1909年后,两个华侨兄弟的名字出现在横滨的钢琴制造业,他们就是周氏筱生与其外甥李氏兄弟,他们制造的第一代钢琴曾以质高价廉名满日本音乐界。
周兴华钢琴店的兴衰
周筱生兄弟出生于浙江省镇海县农村,长大后到上海学手艺,在上海的一家名为“蒙特利”的英国人商行工作。在上海这个充满了梦想和机遇的东方巴黎,周氏兄弟开始了自己的梦想之旅,大哥周宝生很快学成了一口流行的英语,而周筱生则掌握了钢琴制造技术(两人赴上海学手艺的具体年代目前无法推算,但是周氏钢琴的商标上印有“ S.CHEW&SONCO.1892”,由于位于横滨的周兴华钢琴店创立于1909年,而1892年他们尚未赴日,所以有人认为1892年应该是他们在上海入行的时间。)
“蒙特利”是一家英国资本的贸易公司。在上海江苏路(现上海四川路)的商行名为“S?蒙特利地商会”,主要经营钢琴进口贩卖、调律、以及修理业务。
在上海站稳脚跟后的“蒙特利商会”开始考虑拓展业务。由于横滨逐渐成为了一个自由口岸,有不少西方人在这里工作和生活,所以“蒙特利商会”于1891年,在横滨租界区59号地开了自己的分店,开始在日本进口贩卖欧美产的钢琴。日本第一位钢琴制造人——“日本钢琴之父”“西川钢琴创始者”西川虎吉就曾在“蒙特利商会”学艺。
当时,“蒙特利”横滨店的店长是一位名为史威斯的英国人。1902年史威斯独立成立了“ 史威斯商会”。自此,“ 蒙特利商会”和“史威斯商会”都开始从上海引进中国人来日担任工厂厂长与销售职员。
明治30年代末,周氏兄弟的周宝生首先来到横滨,他来日本后为驻日的英国商会工作,主要进行钢琴贩卖工作。
1905年,其弟周筱生带着手下两位技术人员来到日本,在“史威斯商会”的崛割川边上的工场里担任工厂生产主任。
明治时代的横滨与十里洋场的上海多少有些相像,周氏兄弟很快熟悉了横滨的工作环境。
在“史威斯商会”中,有不少来自上海的熟练技工,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共同的生活经历使他们很快成为了周筱生最值得信赖的朋友和战友。
1909年,周筱生带着手下多名熟练技术工人集体辞职,在前田桥大道的山下町123番地开办了周兴华乐器店,从此“S?Chew”的招牌在横滨中华街上烁烁闪光,这是在日华侨在日本开张的第一家洋乐器店。
虽然周兴华乐器店开业之初也面临了许多困难,但周筱生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信心,逐渐在横滨租界中打开了局面。他们以钢琴制造贩卖为主,业务逐渐拓展到西洋乐器领域,顾客主要是租界区的洋行社员和外交官。
在当时他们的经营方式十分先进和灵敏,不仅主营钢琴贩卖,而且也进行钢琴租赁服务,加上周氏钢琴的外廓主要使用日本木材,内部零件主要是英国、德国产,所以价格比进口钢琴要低廉得多,而琴音质量并不亚于进口产品,在横滨颇有声誉。
数年间,周兴华的工厂规模不断扩大,在堀内128番地建造工厂,招收大量日本工人。大冢钢琴创始人大冢锭吉就曾是周筱生的学徒,在周兴华乐器店学习了钢琴的制造技术。
大正元年,周兴华乐器店兼并了面临倒产的老东家“ 蒙特利商会”,使周兴华乐器再次走入了一个高技术,低成本的高峰。在1912年2月23日的《日本业内报》中刊登的广告就以拥有高技术的调音师来吸引顾客。大量“蒙特利商会”的精英技术者,成为周兴华乐器店最大吸客招牌,也让周兴华乐器店名振一时。
1923年9月1日,关东大地震。
横滨中华街一带由于木造红砖结构的建筑密集,倒塌的房屋和大规模的火灾让横滨中华街几乎全部溃坏。前田桥大道的周兴华乐器店也未能幸免,店铺被大火吞噬,周筱生也在逃亡中因铁床倒塌而丧生。
大正12年9月8日,《大阪时事新报》夕刊刊登了乘坐湖南丸轮船从横滨逃难至大阪的难民的消息,其中有20名是中国人,当中几乎都是崛内周家的亲戚和职员。由于周筱生的丧生,使在横滨中华街日益壮大的周家受到了重创,失去主梁的周家只能经大阪辗转上海,回到故乡镇海。
但不久后,横滨中华街重新振兴,周家再一次踏上这块土地,由周筱生的夫人李翠玉挑起了重振周家的重担。聚集了原先手下的职员,再次把“ 周兴华钢琴店”的牌子竖了起来,后由其长子周让杰子承父业,然而当年的风华和兴旺却再也没有出现过。
1945年,美军空袭东京,周兴华乐器店的店铺和工厂在战乱中成为废墟,从此“周氏”钢琴销声匿迹长达数十年。
如今,能够确认出自周兴华乐器店生产的钢琴数,全日本只有三架,但前几年在群马县桐生市的“桐生明治馆”又发现了一架,这架钢琴是由富商特地从横滨带回桐生市的。
研究华侨史的专家指出,这架钢琴的重见天日,是横滨华侨研究史上很重要的发现。
李兄弟钢琴
平成9年4月,东京都西多摩郡桧原村的陶艺家荻原基资家藏的钢琴被确认为是横滨李兄弟钢琴。
此新闻在5月3日的《神奈川新闻》上刊登,这是横滨华侨史学者至今发现的第三台李兄弟钢琴。荻原在回忆时这样说,他记得家里经常缭绕着美妙钢琴声,母亲对这台钢琴十分珍爱,钢琴的音色真是美极了。
至今为止,发现的三架李兄弟钢琴都是昭和初年李兄弟钢琴制作所全盛时期制造的,这三架钢琴都是黑漆的琴体,琴盖上有“T?A?LEE-PIANO”的字样,琴柜上的雕刻装饰华美,颇具特色,是研究当时华侨美学文化的重要资料。
李兄弟钢琴制作所诞生比周兴华乐器店晚,主要的客户是神奈川县各地的学校以及一些私人钢琴教师,当时李兄弟钢琴制作所率先实行了送货上门的服务,所以颇受客户的欢迎。
李佐衡1884年出生于浙江镇海,是周筱生的外甥。
1904年,年仅20岁的李佐衡来到日本。从家乡来到横滨这个充沛着西洋文化的土地,年轻的李佐衡踌躇满志。在异乡最初的日子,他主要在周家的周兴华乐器店和东京的共益商会帮工。
1920年,在周家的支持和理解下,李佐衡与弟弟李良鉴独立门户,在堀内建立了李兄弟钢琴制作所,但不幸的是,新建不久便遭遇了关东大地震而全厂皆燃,化成灰烬。
李氏兄弟在大难中护送周家老小返回故乡镇海避难,但壮志未酬的李佐衡依然希望能早日回到横滨重振旗鼓,实现自己的梦想。
于是,在震灾不久后,李佐衡再次踏上了横滨这个充满了希望的土地,热心地投身于横滨灾后的复兴运动中。在《横滨复兴录》的《横滨市民感谢录》中,李佐衡作为当时复兴运动的积极参与者被记录在案,而此后的李兄弟钢琴制作所也正式走上了旺盛时代。
据昭和13年到昭和20年间在李兄弟制作所工作的竹世野正司先生回忆,李兄弟钢琴制作所一直生意兴旺。其工厂和住居面向八幡桥而建,外墙体上书写着大大的“T?A?LEE PLANO FACTORY”的字样,十分气派。
工厂内部有两大技术部门,一个部门主要负责零件组合和调音设备等内部构造的生产,由李佐衡亲自指导和监督,另一部门则是生产琴体,支柱,琴键等的木工作业部门。
当时由于战争的原因,不少进口零件十分稀少而且昂贵,李兄弟制作所因此大胆运用日本产的材料进行生产。比如,钢琴铁骨就使用了位于宿町的加藤铸造的金属制品,而音板和琴键就是使用日本针枞木制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制作成本。
由于李兄弟钢琴制作所的钢琴是一架一架人工制作,所以十分讲究质量,据了解,李兄弟钢琴最大的特色,除了外表华美之外,更主要的是音色浑厚,音量完全可以与现代的钢琴媲美。
1945年东京大轰炸。
李兄弟的钢琴制作所与周兴华钢琴店都毁于战火之中,李佐衡含恨回国。1954年7月8日,70岁的李佐衡长眠于故乡,而横滨中华街上再也没有出现过钢琴制作的华侨。
从2004年1月31日开始,在横滨市历史博物馆将有一个为期2个月的名为“ 制造的元祖——横滨风琴洋琴的故事”的展览。此展览将展出明治、大正以及昭和初期在日本制造的风琴和钢琴,其中周兴华钢琴店与李兄弟钢琴制作所生产的钢琴也在这里展出。这两架钢琴在展位上散发着一种古远而凝重的光泽,似乎在讲述着一代华侨技工的奋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