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周宏
中国崛起,对周边国家来说,是机遇还是威胁?现在人们对这个问题似乎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但是,中国崛起之后将要面临哪些问题?要维持现有的经济发展速度,今后主要解决哪些问题?这些依然是最令人关注的话题。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曾经担任过日本驻中国大使馆经济参赞的津上俊哉先生。津上俊哉在2003年著书《中国崛起——日本该做些什么》,清醒地提出“中国经济威胁论”大错特错,并指出日中关系今后如何发展将决定21世纪亚洲如何发展。以下是本报记者采访津上俊哉摘要。
记者:入世5年之后,中国面临哪些问题?
津上:解决农民问题将是中国政府今后相当长时间里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现在中国8亿农民中已经有1亿到城市或沿海地区打工,今后如果继续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有助于解决中国的农民问题。但问题是现在中国城市和农村呈两极分化,社会制度也好,生活水平也好,都存在著相当大差异,宛如两个世界。中国政府曾经尝试在大城市周边设置一些小城镇,作为过渡地带接收走出农村的农民,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周围自然会出现一些小城镇,如果不能够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这些小城镇还是无法成为接收农民的“容器”。中国认识到仅靠小城镇来吸纳流动人口有一定难度,现已开始放宽户口迁移制度,创造宽松环境,以便于城市接收农村人口。
入世5年后,中国城市和农村的两极分化问题越发严重,若想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藉鉴日本已经走过的路,在中国农村大力实施“公共事业”。政府每年拨出一定的资金在农村搞基础建设,农民既是基础建设的创业者,今后也将是受益者,而且参与基础建设,农民还可以增加自身收入,可谓一举两得。但是负作用也有,像日本在地方“公共事业”上所遇到的问题,中国政府应该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记者:中国要维持现有经济发展速度,今后要解决哪些问题?
津上:人们经常会谈到中国的经济如此资本化,而政治却依然由共产党一党领导这一矛盾现象。很难想像这种“政经分离”会长久持续下去,中国在不久将认真对待政治体制改革。
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选出了以胡锦涛为首的新一代领导人。身为总书记的胡锦涛会连任两届,领导中国10年。为了避免急剧变化,前5年基本维持现行路线,到了下一个改选期——2007年十七大时,估计不少中国人会对现状提出异议,但第二年是2008年,北京将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有几位中国朋友跟我闲聊时曾经说过,不论是日本还是韩国,在奥运会开幕前都是团结一致的,但奥运会一结束,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矛盾就会喷涌而出,估计中国也会如此(这叫奥林匹克症候群)。奥运会结束后,人们会对政经分离制重新提出质疑。
中国人现在对于实现民主政治还没有信心,这不是中国本质上就具有专制特色,大家对一些党政干部的腐败都很厌恶,希望实行民主,但中国这个国家的特性而言,民主化又不可能轻松地得以实现。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明这一强有力的灯塔照耀了四方。在广阔的领域、广大民众心中,“中国人”是人们共通的自我,这些人所构成的国家叫中国。过于庞大、不稳定、容易引起混战,是这个国家的宿命。从清朝末年到“文化大革命”的100年间,分裂和混战不断,百姓饱尝了困苦。为此,中国人直到现在都对中国走向分裂、陷入混乱抱有强烈的恐惧心理。中国人现在还无法从这种不安中摆脱出来。
以前,对于能否实行市场经济,中国人也曾有过类似的不安,但经过尝试,逐渐有了自信,这对于消除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自卑心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至于政治是否可以走同样的道路,谁都不能妄下断言。
记者:你怎样看待中国的民主化进程?
津上:十六大选出了新一代领导人,同时,也把江泽民主席所倡导的“三个代表”写进了党章。从广义上讲,这也是向民主化迈进了一步。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可以看出,今后中国的政治方向不会突然转向多党制或三权分立等西方政治体制,而是以渐进形式扩大党内民主,即首先在共产党的框架内广泛吸取意见,团结各种利益势力,逐步实现党内决议的民主化,扩大监督和平衡机制。
中国现在大胆实行了一系列容易在意识形态领域引起争议的经济政策,如承认非公有制企业等等。如果在过去,无疑将被指责为右派,但共产党现在强调这也是社会主义的一环,为了抵制保守派的反对,创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词。江泽民主席在十六大讲话中,多次强调“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等词汇,这是否可以理解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可能沿袭经济改革的成功模式呢?13亿中国人是否能够完成下一个目标,胡锦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有关政治体制方面的言词将令人关注。
记者:中日关系今后的走向?
津上:继去年10月日本新任首相安倍晋三实现“破冰之旅”之后,温家宝总理将于今年4月正式访问日本,中日关系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说句心里话,日本政坛及民间对此都松了一口气,更没想到中国如此厚待安倍首相,如此重视日中关系。今年夏季日本政坛有大选,估计10月份日本政治将有不小变动,安倍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中共十七大也将出现新的举措,日中两国关系的潜在能量将得到充分发挥。
津上俊哉:1957年生于日本爱媛县,1980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律系,同年进入日本通商产业省产业政策局商政课工作。1994年任通商政策局国际经济部公平贸易推进室室长,负责中国入关谈判在内的WTO相关工作。1996年借调到日本外务省,任日本驻中国大使馆经济参赞。2000年回日本,任通商政策局西北亚课课长(后改为东北课)。2002年任经济产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2004年4月退官,任东亚投资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