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关于过年
日期: 07年01月4期 评分: 0.00/1

■(福岛县)渡边寿子

 

百节年为首,有了年,也就有了过年的习俗。过年,“劳农以休息天”,说的还是农业自然经济社会。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然后就过年了。丰收,喜庆,祭祖,敬神,当然也喝酒庆贺。过年,无疑是农人的年终“述取”,也无疑是广大农村的盛大节日。中国人过年的脚步从远古向著近代走来,笑嘻嘻一直走进我们今天的生活,而且滚雪球儿地形成了一套套各自地方特色的“年俗”。臂如南方年糕北方饺子,就是既解饿又解馋的年俗。

今天我们仍然过年,人人都不曾缺席。只是进入21世纪以来,有传统文化守卫者惊呼民俗流失。许多市民同样感叹“年味儿”淡了。

其实不光是春节。中国人一年到头原本有许许多多节庆,从而构成了我们坚不可摧的无处不在的民俗生活。春节之后,还有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以及重阳节,只是更多的民俗节日已经退出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甚至使人觉得它们根本不曾存在似的……五月初五必须吃粽子,渐少;门前悬挂艾叶与菖蒲叶的就更少了。九月初九食糕者,不多;登高者,乡间也不多。当然还有愈滚愈小的元宵。

纵观我们不胜其多的民俗节日,无不深深打著古老农业社会的烙印。正月二十五填仓节,因为家家户户设有粮囤,残留著保护粮食的文化原型。四月二十八祭拜药王,恰恰由于农业社会缺乏医疗保障体系。六月十一火神爷生日,全家藉机猛吃一顿美味捞面,具有合法解馋意义。七夕乞巧节本身就充满了男耕时代的“女织”色彩,没有缝纫机,必须练就一手好女红。

我们满怀深情地回顾历史上一个个世俗化的节日,发现这几乎均以吃穿为外部特徵。譬如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烙饼炒鸡蛋,这完全以吃为内涵,理想过于外露,于是过年便令人欣喜地成为贫苦大众的“解馋节”。到了除夕夜,普通人家的孩子也能穿上新裤、新袄。这是因为农业社会生活贫穷,一年到头只有这么一次买布裁衣的机会,怎能不“去旧迎新”呢?一年一度的新桃换旧符,深刻地描绘出“年”的大众意义。

一吃一穿,构成了我们民俗节日的主要内容,这就是苦难贫乏的中国历史特色。腊月二十三糖瓜儿祭灶,敬神之馀全家老小品咂糖瓜儿当属物质大行动。当年春节期间的相互拜年,起早赶路,叩门行礼,拱手问候,可谓礼数甚多,不堪重负,俨然一套极具操作规范的“拜年教程”!这样的节日习俗只能说明社会处于交通不便、交际缺失、信息梗塞的低水平生活状态。关于公共交际与信息交流,中国人最为日常的方式就是赶集。过年,就是一次无比盛大的集日。

一俟进入信息时代,以过年为代表的具有明显农业社会特徵的民俗生活,只能渐渐淡出。网络时代的生活使得热爱赶集的国人逐步沦为四肢不勤的室内动物。如今,中国许多城市春节期间禁止燃放鞭炮,似乎也在改造著民俗。没了年夜的鞭炮轰响,从而留下一个巨大的民俗文化心理空间等待填充。事实上,一个个没有爆竹炸响的大年夜也就这样过来了,我们照样将网络时代的春节生活进行到底。

多年固有的民间习俗随著社会变迁逐渐淡而化之,势必出现新的民间习俗。除夕夜全家围坐电视机前观看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已经成为新的民俗。

初一上网、初二充电、初三手机全球转。假若出现这样的新式年俗,那么很有可能导致初一速冻饺子,初二方便面,初三比萨饼煎鸡蛋的中西合璧的饮食景观。无论旧俗新俗,其实都是民俗。

社会发展,时代进步,这本身体现了生生不息的生命传承。不同的是,我们如今只能拎著一台笔记本电脑走进回家过年的城市地铁。其实这就是我们曾经的生活,只是一辆牛车换成一列地铁而已。无论怎么说,我们的春节正在渐渐成为一个民俗空壳。流失的,已经一去不返了。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64/32561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