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知县)欧阳蔚怡
一位国内知名度很高的传媒人曾经写了一篇日本之行中遭遇日本人非礼的文章,从我们常年居住日本的感受来看,除了被他偶然撞上的极个别现象之外,也不乏他对日本国民的无知所造成的误解。然而,这篇文章广为流传,经久不衰,以至于很多国内朋友都因这篇文章而更加憎恨日本人。
前不久,大学好友来日本出差,工作结束后有两天时间想到处看看,问我有什么去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此,我赶紧查找资料,周密计划。这不仅仅是出于在异国他乡迎接老同学的欢悦,作为东道主,我还希望国内来的客人多带一些对日本的良好印象回去。
在专程陪同他们京都游览之后,我又对如何进行箱根自助游作了一番说明,这才目送朋友乘上去东京方向的新干线。第二天打电话到箱根询问温泉旅馆感受如何,朋友第一句话就是“不会穿日本衣服”。他在电话里问我:“有长短两件,哪件穿在外面,哪件穿在里面?”我不知道他们眼前是什么样的衣服,想了片刻说:“应该是长的穿里面,短的穿外面吧。”朋友笑起来说:“我们穿反了,跑到外面一看日本人不是这样穿的。”
面对长长短短的和服,朋友们不知道如何穿,他们开始找裤子,怎么看也没有。他们说“日本人怎么不穿裤子?”他们问我日本人的衣服里面穿什么?我捂著笑疼的肚子说:“衣服里面穿裤衩呗。”
虽然我事前对他们说明了日本人享受温泉的方式,却忘了旅馆冬季的和式服装有两件,更没想到要说明和式便服和中国长衫的不同。他们的“遭遇”让我自责不应该有的疏忽,也让我明白了国内人不了解日本的程度和日本人对中国的陌生是完全一样的。
除了因为一些“不知道”让老同学一行闹出几则笑话之外,日本的名胜风景、便利的交通、整洁的城市风貌、优良的服务以及市民有教养的举止给他们的行程画上了满意的句号。
大部分中国人对日本都没有好感,但是每一个来过日本的亲戚朋友在谈及对日本的印象时多少都会改变一些对日本固有的偏见,可见观光的确是了解一个国家最有效的途径。
住在日本近20年,很多日本朋友都对我说过这样的话:“希望有机会和你一起去中国旅游。”我也真诚地做过很多次承诺。直到去年年底,我才有了一次带日本朋友去中国的经历。
我所在的一个主妇合唱团队主要是吟唱日本大正时期以来优秀词曲家创作的童谣和音乐教学歌曲。因为大家平时在闲谈中流露出对中国的兴趣,于是我提议到中国旅游并争取让中国的民众听听日本的歌谣。经过一番联络,我们和苏州的一个评弹票友队确定了在苏州同台演出的交流计划。
3天的旅程我们去了上海、苏州。在交流的会场,尽管彼此言语不通,悠扬的苏州评弹和纯朴的日本童谣交融在一起,最后,酒店的工作人员也加入到中日文合唱《同一首歌》旋律之中。
“同样的感受给了我们同样的渴望,同样的欢乐给了我们同一首歌”。音乐超越了国界,感动撞击著所有人的心灵。我和合唱队队员都经历了一生中从来没有过的激动,还有队员说如果不是因为团队的活动,她们也许一辈子不会想到中国旅游。中国气势和中国人的热情改变了她们曾经对中国冷漠的视线。
作为生活在日本的中国人,周围的日本朋友会因为我们的存在而把对中国的那份好奇转变为对中国的注目;国内的亲友会因为我们的存在而把对日本憎恶的目光变得平和客观。
美国一位著名推销员提出“250”定律,即每一位顾客的身后大约有250名亲朋好友,中日两国民间关系的现实也反映了这个现象。因为我们的特殊身份,每个人都已经无可回避地成了身边的人们审视对方国度的窗口,我们的每一次努力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两国民间的彼此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