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阮 翔
该说说日本产品的不好了。近两年日本产品在声誉上开始走下坡路,越来越多的日本牌子在全球call back的名单中出现。日本产品怎么了?
日本产品的背后只有一样东西,就是日本企业。日本产品的问题也就是日本企业的问题。应该说战后成长起来的一代日本人造就了日本经济的神话,同时也造就了日本企业神话。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这个神话感动了、震惊了、诧异了很多人。而新一代的日本年轻人,也许有这样那样的优点,但是在吃苦耐劳、勤勤恳恳、认真仔细方面实实在在比起自己的父辈来要差出不少去。这种差距当然直接就反映在日本企业的运作和它的产品生产中。但是我并不想过多谈及这方面的因素,在我看来,时代在大方向上是进步的,人类更是一样。我们确实超越了父辈,而比我年轻10岁、15岁的人一定也早就超越了我。将日本企业的问题归结到日本年轻人是不公平的。年轻人不如长辈的地方已经靠他们超越长辈的地方弥补回来了。到现在为止,我所了解的人类前进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我想这是对这个观点最有力的支持。
那么日本企业的问题在什么地方?
首先出在企业领导身上。一个企业出现问题,最大的责任一定在领导,在日本企业中,这个定律更是不容置疑的。尽管日本有无数的跨国企业,但是即使到了今天我们依然很难看到日本有真正的现代企业出现。金字塔似的人员结构,一言堂般的决策方式,无比臃肿的各色部门,这样的企业出了问题,如果不是领导决策错误,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其他可以考虑的因素。日本企业中喜欢谈论“责任”,但有趣的是,应该负责的人常常只是分配责任,而在底层做实际工作的人被迫背负责任却不能对自己责任范围之内的事情做任何的决策。更可怕的是,在上面摊派责任并指手画脚的人一层层不止一两个。你一言我一语,各有各的主意,各有各的主张,最后只苦了干活儿的小手下们。可以想见这样的一种企业结构,从哪里来的效率可言?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日本年轻人不如父辈努力不是重要因素的主要原因。如果我们一定要谈论“人”,那么日本的企业领导是日本企业发展的最大阻力。他们在不合理的企业结构的最顶端,意识不到问题,或者意识到了问题却不愿意放弃既得利益而加以变革。从不少日本大型企业开始聘请西方CEO或者经营者看来,日本缺少足够的能够真正领导日本企业走向未来的领导者。而另一方面,从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界元老们对活力门的穷追猛打可以看得出,既得利益一方对年轻一代的打压多么露骨。日本企业构造的改变将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但是不经过这个过程,日本企业、日本产品将在21世纪走下高台,在我看来是完全不可避免的。
人的因素以外,我们必须谈及文化,尤其是所谓的企业文化。在《菊与刀》里有个有趣的关于日本人崇拜精神力量的故事。二战后期日本新闻有一则报道,说某位指挥官在死亡之后依靠精神的支撑居然坚持在战场指挥直到战斗结束。尽管这则新闻的荒唐不言而喻,但是,即使是日本的知识分子对此也没有表示出太多的怀疑。因为日本人相信精神的力量。日本企业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员工进行精神上的激励,把员工当作蓄电池,定时充电。在我看来这根本就是洗脑的一种,严格地说和法西斯主义并没有本质区别。强调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强调员工对顾客的所谓敬如上帝,强调员工要如何如何努力工作。本来作为剥削的一种,赤裸裸的商业关系的一种,员工对上司对公司的服从也没有什么值得讨论的。每个员工都是为了生活出来出卖劳力赚点口粮的,公司要求什么就服从什么是很正常的事情,不然也不叫“生活所迫”了。但是日本企业文化中可笑的一点在于,他们试图将这种很纯粹的商品买卖关系披上温情脉脉的面纱,试图告诉员工你努力工作不是为了家庭,不是为了个人的生活,而是本来就应该为了公司的生存奋斗,本来就应该和公司休戚与共。在80年代,日本企业最大的特色就是终身雇用制度,看起来很有人情味道。但是对不起,公司有了什么事情,最先扣工资的不是上面的管理者而是最底层的打工仔。终身雇用说起来彷佛是公司对员工的眷顾和承诺,但是相信每个了解80年代日本的人都明白,你不要这种眷顾和承诺的后果是你在社会中寸步难行。谁都不要一个跳槽者。这不是家族似的企业文化,这是资本主义关系下封建主义的复苏。这样一种畸形的企业文化在21世纪不要说在世界立足,就是新一代的日本年轻人也不会买账。没有适应时代的企业文化,怎么会有立足世界的企业呢?瞟过一些日本企业家的自传(尽管我觉得个人传记是最无聊的图书),很多人喜欢把这种日式企业文化归结到东方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在我看来这和东西方文化毫无关系,这只是封建文化的一种复辟或者苟延残喘。
仅上述两点,如果没有改变,日本企业、日本产品在未来的走向就非常令人担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