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杨文凯
编者按:在国务院侨办等主办的“第二届海外华文媒体高级研修班”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杨正泉先生应邀授课,讲解了“中外文化交流与中国外宣”这个重要课题。杨正泉指出,中国外宣正在成为公共外交和大外交的重要部分。杨正泉曾任国务院新闻办副主任、国家外文局局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现在还兼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是中国资深媒体人和外事官员。(以下是杨正泉演讲主要内容,由本报记者整理)
首先,海外华文媒体是中国对外宣传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生力军,其优势在于了解当地文化,了解当地人民的信息需要和接受方式,在宣传中国方面能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宣传”一词,是常用性习惯词,境外社会和西方国家对此有不同理解。但在今天,“宣传”就等同于新闻传播,因为我们在对外宣传中的主观意识和政治意识在淡化。
中国外宣的目的,总的说就是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让世界了解中国,同时也让中国了解世界。外宣的作用是:1、把世界介绍给中国。2、反映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世界问题的观点、立场和看法。外宣是中国整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国家称之为“公共外交”,其内涵大部分是重叠的。
中国外宣的内涵与实质多年来是不断变化的。1、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处于一个封闭世界,这是不得已的。当时外宣的任务就是尽可能打破封锁,让世界了解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立场和想法,形成好的舆论氛围,发挥巩固政权的作用——尽管我们的声音极其微弱;2、文革时期,外宣的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然后输出革命,搞世界革命,号召人民起来造反,最后却把自己孤立起来了。当时的外宣是内外不分,把国内的一套强行搬到世界上去,甚至比国内还有过之而无不及;3、改革开放后,中国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搞现代化。外宣的内涵就是希望世界了解中国独立、和平的外交方针,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外宣在方式上强调客观地介绍、说明、解释中国,一改前几十年对外宣传的基本方针和方式,不把国内搬到国外,更不能把意识形态强加给外国。不过,这种变化使外宣在实践上面临问题。首先,走惯的路子,要转折很艰难。过去外宣只为政治服务,转变成为经济服务后,不知道如何报道经济;其次,习惯于用国内方式报道对外内容,不了解如何适应国外的需要;其三,过去把眼光集中在国内,突然面向世界后,眼花缭乱,莫辨深浅,不懂得如何认识,如何对待。
中国外宣的真正大转折,是在中国加入WTO后。此前是一个过渡期,其后中国进入了世界经济的中心。中国真正认识到,不按规则办事不行,外宣的观念和方式都需要与国际接轨,因为我们已是世界核心的一员。内部需要与外部压力的双重作用,迫使我们发生了变化:1、大胆走出去,了解世界;2、积极邀请别人走进来,介绍中国;3、外宣的内容和界限发生变化和移动。中国加入WTO以后,外宣的重点发生了变化,外宣以经济为中心,以文化为主题。对外宣传的主要对象,是外国的平民百姓,内容以日常生活为主。国外大量的中间民众对中国没有固定成见。他们可以影响政府,左右媒体。中国外宣有了自信,请各国人都来看一看,随著报道反映中国的声音增多,正面报道的比例在上升。所以,经济外宣,文化外宣,最有潜力,最有效果。
目前,中国总的指导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高举“和平、和谐、发展”的旗帜。外宣的任务就是把这些思想和目的具体化,打破过去主观式的、千人一面的、统发稿格式的外宣方式。外宣遵循的原则是:以我为主,内外有别,以事实为主,在突发事件和重大事件上抓住时效。现在中国报纸有2000多种,总印张超过100亿,图书出版15万种,广播270多家,电视台350馀所。在中央层面,外宣的管道有中国国际广播电台(40多种语言)、《中国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央电视台4套、9套、新华社对外发稿部、外文局等,还有新华网、人民网、中华网、央视网、中国日报网等五大网站,构成了传统意义上理解的对外宣传格局。
但如果从广义上理解,外宣就是“大外交”的一部分。比如驻外使领馆、外事交往、经济往来、文化交流、友好城市交往、会展、接待、旅游等,都有展示中国形象的机会,都可以介绍中国的内容——这种“大外交”的概念正在清晰起来,成果在上升,具有非常有力的优势。海外华人媒体就是中国“大外交”的有益构成。
目前,国外对中国依然有误解,比如党领导媒体、缺少言论自由等。其实,媒体担负著重要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中国的新闻报道中有规定动作也有自选动作,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加起来才是完整的,整体的。为此,外宣的最高原则是维护国家的利益、形象和安定。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对外宣传工作,各级都有对外宣传领导小组和新闻办公室。除了日常报道以外,中国近年来还兴起了“新闻发言人”制度。中央、省市、企业都在搞新闻发言人制度,增加信息透明度,满足人民知情权。用一个系统、一套制度、一系列媒体,形成外宣大格局。
对境外媒体来华采访活动,尺度应大幅度放宽扩大。走出去,请进来,不仅适用于经济交流,也适用于新闻报道。国务院新闻办一直促使各级重要领导负责人亲自出面接待记者,答记者问。
说到底,外宣工作的本质就是“转化”,即通过我们的积极介绍,逐步转化世人对中国的看法。把国内方针政策转化为国外能接受的传播方式,把我们的东西转化为当地人喜爱的信息养分,使外宣走上公共外交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