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阮 翔
博客”的英文是blog。当然,它不是一个真正的或者说曾经存在过的英文单词,它是weblog的最后四个字母。最初港台把它翻译成“网志”,就是“网络日志”的简称。这个翻译很正确,只是太技术化了一点,因为log这个词作为“日志”,冷冰冰的,好像那些无声无息产生在各种服务器上的记录文档,毫无人味儿。“博客”的翻译是音译,听上去更时尚一点(别问我为什么时尚,我不懂),起码作为一个新词,不至于让人有别的联想。博客就是博客,就是blog,不是其他的任何意思。在港台同样的音译是“部落格”。
由于书写者可以直接将书写内容公布于互联网,再加上回溯和RSS等功能,个人化的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变得比从前更加简便和迅速。这可能是博客作者和阅读者最著迷的地方。互联网时代有些奇怪的现象,就是无论什么出现都会被人为地上纲上线为某种所谓文化现象。博客尤其不例外。在中国这种现象更是厉害,到处都看得到对博客现象无比热烈的讨论和歌颂。可能我是一个搞技术的人,所以对这些评论大多觉得有点肉麻外加不著边际。博客在我看来只是互联网技术上小小的一个变革,因为它让普通用户使用和交流更加便利从容,所以流行得非常快。我自己是没有博客的,也不打算有。一来我这人做事情没有长性,二来也实在没有什么东西需要广而告之的。
西方的博客有它非常有魅力的一面,尽管中文将博客定义成某种日记形式的东西,但是在我看来国外好的博客大多不是日记性质的,而是专题性很强,甚至专业性很强的博客。当然这是个人的观感。在我看来,博客的英文从weblog而来而不是类似diary这类词,其实也说明博客在西方的真正含义更像是某种公共文档。文档的内容、类型当然各式各样,但是绝不和日记相关。其实,随著博客之后兴起的wikipedia就是这种思想的延续。尽管博客和wikipedia是完全不同的东西,但是我觉得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是西方人对交流的一种迷恋。个性,仅仅是一个副产品,而我们常常把它当作一道主菜。反过来说,真正的个性恰恰诞生自开放的交流之中。
过度纠缠定义是有些无聊,更何况网络上的行为本来也不可能简单定义。之所以谈及这点,是我想起来大陆博客兴起的一些逸事。大陆博客真正开始风风火火应该还是从类似木子美这样的博客书写者出现开始的。木子美是个有趣的现象,中国人用实际行动来证明将blog理解成与日记相关的东西并不是一场误会。但是日记写在大庭广众之中,整天鸡毛蒜皮、东家长、西家短是没人看的。木子美给大家先树立了标杆。尽管西方很多媒体将木子美现象说成是中国个性解放的标志,在文化甚至政治上对其不厌其烦地做分析,但是在我看来,这是西方人的又一次自以为是。我想他们不了解中国人,更不了解木子美这样的现代中国青年。木子美很明显是一个对出名无比迷恋的人,她的所有看似惊世骇俗的行为我们回过头去看,都带有非常明显的策划痕迹。追求名气是因为虚荣心还是因为工作需要我们不知道,一个人希望出名是件很正常也非常光明正大的事情。为了出名,只要不违法犯罪,不伤害他人,做什么都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非要把这种行为贴上各种形而上的标签,我觉得非常的荒谬。而且有一点应该没人会否认,有策划的个性肯定不是个性。
木子美的出现带动了各色博客在中国兴起,中国的博客至少在初期都是以暴露隐私为卖点的。不管是身体上的,还是生活中的。尽管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这点,但是如果我们看到新浪推出的名人博客还没有感到些奇怪的话,那就太迟钝了。在我看来这种纯商业性的名人博客的出现,是中国人对博客文化(假如有这样一种文化的话)的一次最彻底的糟蹋。强调交流和个性的博客,在中国变成很赤裸裸的藉以成名的工具、藉以赚钱的手段。最让人尴尬的是,中国人似乎恰恰最喜欢谈论博客文化中的所谓个性展现。
现在,web2.0概念被暴炒,而博客开始进入播客时代。网络弄潮儿们也唯恐落人之后地希望抢先一步占领时尚高地。很平民化的网络在中国被网络提供商、门户网站们翻来倒去,好像烙煎饼一样,加温加热,添油加醋。博客也变得和流行音乐一样,这里造个明星,那里出个偶像。我是个理想主义者,面对这样的事情多少有些失望和沮丧。
我好像从来没有被卷人博客浪潮中,更多的时候看的也是技术主题的博客。对科学技术迷恋的人看起来更加单纯一些,他们的博客也更有趣一点。我不讨厌商业化和功利性的东西,但是觉得网络不应该是这样的。这可能也是我现在离中文网络比最初接触网络时疏远了很多的原因之一,也是我之所以始终没有写博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