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阮 翔
很努力地看完了《梦想照进现实》。王朔很久没公开贫嘴了,憋了这么多年,果然是一发而不可收拾。现在的中国,能完全用对话撑满近两个小时故事的编剧,可能也就王朔一个。大段对白从头到尾,需要相当缜密的逻辑性支撑,更不要说对话中需要加入智慧和幽默。这是体力活儿,而且我看这更像是理工科人干的事情。天马行空并不难,难的是天马在天上要遵守航空规则,从起飞到著陆不会偏离航线。王朔在文字上的天才透过这部电影让人看得清清楚楚,不得不佩服一下。一个从年轻时候就开始喋喋不休的家伙,人到中年,还那么唠叨而且言之有物,真是人里面非常珍贵的一个品种。
徐静蕾,从偶像出身到获国际奖项的女性导演,让她早早地摆脱了所谓美女、所谓明星的龌龊,开始在通往艺术家或者至少是电影人的康庄大道上一路狂奔。凭良心说,徐静蕾导演要比演戏强很多,或者反过来说更准确一点,她演戏实在是太次,太不上档次,还是做导演更有前途点儿。在当年号称“四大花旦”的周迅、章子怡、赵薇和徐静蕾中,章、赵和徐都属于在镜头前面,鼻子嘴巴手都不知道该往哪儿放的主儿,但是章子怡多年来凭藉粗糙的演技和上帝都嫉妒的好运气一飞冲天,徐静蕾如果不是脑子聪明转型当导演,肯定混得比赵薇还要惨。在《梦想照进现实》这部所谓实验性的电影中,徐静蕾向大家表明一个人的演技是不会因为她对电影的热爱并且认真执著的努力就可以改善的。需要天赋的东西,没有天赋的人还是早早离开得比较好。如果《梦想》是“实验性”的电影,那么作为演员的徐静蕾无疑是实验中出错的一环。这部一共才两个演员的电影,因为导演徐亲自参与演出而看上去更加“实验”而不像部电影,好像拿著王朔的剧本在读给大家听。
可以肯定地说,《梦想》在电影院里面放映得到的呼噜声应该是空前的。说这是一部实验性的电影,但是你拿观众当实验品,这个很让人生气。作为一部公映电影,拿来卖钱,就得对观众有个起码的尊重。我相信,大部分观众看完《梦想》都会有同样一个问题,就是这电影到底要说什么。也够讽刺的,这电影从头到尾就两个人在说话,可是说到最后大家不知道你在说什么。这是实验性的电影,所以不知道作者在说什么,就是你没看懂。这话有点道理,不过是歪理。《梦想》有徐静蕾在发牢骚,有导演在发牢骚,也有背后的王朔在发牢骚,还有对所谓搞艺术的人的牢骚。有人评论,这电影里所有的讽刺外加批评都是针对王朔自己的。这是一部纯粹的自省的电影,王朔对自己的剖析,对自己的批评和嘲弄。那我就很奇怪,这么私人的事情,拿出来当电影放给大家看干吗?自己躲在家里看看自己省一下不就得了。当然,你说电影人拍这么一部电影,也有观众会感兴趣。这个我倒不反对,但是你在宣传上最好说清楚。假如宣传上说,这是王朔和徐静蕾的个人自白或者自我反省,估计很多现在进了电影院的人就不会进去了,节省了N多观众的时间和情绪。
影人要拍自己想拍的电影,编剧要写自己想写的本子,这个作为一个观众,我根本无权反对。但是你不可以摇摆。这电影从宣传到电影里面多达4、5处的广告镜头都摆明了是走商业路线,那你就得拿出点起码的商业电影的姿态。我看当有人问徐静蕾说,这电影要没人看怎么办?徐说,这电影拍完了,并不在乎有没有人看,而且她自己相信这是有分量的电影(不是原话,大致意思如此)。这种评论是人格分裂似的。而且这种人格分裂在中国的所谓电影人当中越来越普遍。《梦想》的宣传从来没有说明这是一部电影人自己的实验电影,观众你爱看不看。他们甚至把当年王朔和徐静蕾传绯闻的事情也当成某种若有若无的宣传点(看看电影的广告词就明白),徐静蕾还首次为电影演唱主题曲。这些走的完全是商业电影的路线,你这么呼吁观众进来看看,结果里面没打斗、没感情、没惊险、没3D特技,甚至连场景都没有,还说著一嘴很多人根本听不懂的北京土话。最后人家一问你,你说你根本不在乎人家看不看。据说这部小成本电影在公映前就已经收回成本了(传说),就是说也没有金钱压力。那么你干嘛不在宣传的时候直接说明,这是王朔徐静蕾自嘲外加纯粹非商业性的小众电影,观众你除非非常喜欢,或者就愿意体会一下艺术,不然别花那么多钱进电影院受罪,尤其是对非北京地区的观众。这种当著人面装纯、背后耍清高的样子,倒是和电影里的某些对白很像,纯粹把观众当傻冒。
《梦想》还真不算是一部差电影,里面的对白起码还符合我自己的胃口,但是我想它肯定不适合绝大部分中国观众,尤其是听不懂北京话的观众。其实就是我,因为离开北京多年,里面的很多词儿也听不太明白。不过这还不是最重要的,主要是中国电影人这种欲说还休、怀抱琵琶半遮面、得了便宜卖乖的作态让人不舒服。
梦想照不进现实
日期:
06年09月4期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66/20028
Copyright© 中文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