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杨文凯
在 8月15日终战纪念日,NHK电视台举办了市民大讨论。这个节目在2005年为纪念战后60周年而举办,今年是第二届。东洋学园大学教授朱建荣先生作为在日华人嘉宾,连续2年参加了这个反映社会各种声音的电视讨论节目,并在这个舞台上增信释疑,发挥出在日中国人学者的作用。朱建荣在事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讲述了他在市民讨论中感受到的日本社会气氛,并对后小泉时代的日本政治、外交,特别是中日关系发表了看法。
朱建荣介绍说,8.15市民讨论节目分前后两场,分别讨论靖国参拜问题和日本外交的未来。日本外相麻生太郎、政治评论家冈崎久彦、前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长务田中均、东大教授姜尚中、战略派人士森本敏等各界嘉宾参加了现场讨论。朱建荣从始至终参与了两场讨论。
朱建荣参加讨论会的自我定位是:一名在日中国人学者。这里面有两层含义:1、身为中国人,意味著要有效利用这个机会,为中日增信释疑,解除一些日本对中国的误解或误读;2、作为学者,意味著不能凭感情说话,要冷静地、理性地表达意见,参加讨论不是为了吵架,而是旨在找出解决方法,提出积极建议,为中日架设沟通桥梁。
正是从这个立场出发,朱建荣针对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指出,这原本是日本国内问题,应由日本人民自行选择解决方法,但目前却发展成为外交纠纷的焦点。战后,中、韩等战争受害国不追究日本国家责任,放弃战争赔款,把战争责任归咎于一部分军国主义领导人,特别是甲级战犯。在这种情况下,日本首相参拜供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就不仅是内政,更会引起外交纠纷。为此,希望日本国内能找到一个妥善的解决方法,既能安抚内政,又能消除外交矛盾。其实,去年已有讨论者提出,对靖国参拜,只有中、韩国批判最厉害,东南亚等亚洲其他国家反应并不强烈。对此,朱建荣曾指出,日本对亚洲国家发动侵略都带来了损害,但情况各有不同。中、韩都是独立国家,只受到日本侵略,而东南亚国家原本是欧洲殖民地,日本侵略只是狼换了虎的关系,战争的本质是殖民列强之间的争斗。中、韩等国的受害感受和感情强度,当然是不一样的。
作为日本右翼的代表性政论家,冈崎久彦明言中国外交的最大目的是离间日美同盟关系。朱建荣表示:中国与日美都应搞好关系。中国自毛泽东、周恩来开始,历来重视对日外交。1973年,朱建荣刚开始学日语时,周围很多人表示不理解。但当年的老师就说要区分日本广大国民与一小部分军国主义者,中日国民的友好是一贯的。本次讨论的结论也是:日本既要与美国搞好关系,也要与中、韩等亚洲国家搞好关系,一味追随美国的单边外交行不通。
针对麻生外相指责中国军费连续十几年呈两位数增长,且用途不透明,目的何在的问题,朱建荣表示,中日两国在军费问题上,有值得自豪的地方,那就是两国军费都只占GDP总量的1%左右,不像其他大国占到2-3%。中国军人数是日本的10倍,在中国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军人的收入是下降的,需要提高,因此不能单纯只看军费增长率。在中国,对日本战后走和平道路宣传不够,军费的使用需要更加透明化,这些都是问题,但日本看中国需要以10年、20年的长期眼光来看,中国人民确实比20年前生活得更自由、更开放、更富裕,这些是不能否认的事实。日本看待中国,不能以偏概全。
朱建荣在会后表示,NHK的电视讨论把各种立场的人都找上,反映出日本社会的民主气氛,是好事。虽然有些观点显得荒谬,但不少正直的市民现场反驳,正反两种声音都传递给了观众,给人自行判断的可能。朱建荣说:日本的政治走向和外交未来,不是通过一两次讨论就可以确定的。当前日本的政治分歧有二:1、是否坚持和平发展路线;2、是否需要实现普通国家再武装。日本在战后半个多世纪走和平路线,是对战争的反省,日本真正的国际影响力,就是和平主义形象,增加军力能否保证提升日本的影响力,很难说。
安倍当选自民党总裁和首相后,会提出修宪问题,这是今后几年日本政治的大问题。小泉任内,日本学了美国的一套做法,搞了4、5年经济改革,做了许多调整,显出一些效果,但也引发不安和动荡。安倍内阁在经济上更多地将做一些弥补和修复工作,反而会在政治上有所动作。日本修宪需要履行复杂的程序,耗时较长。日本政治的近期背景,就是明年7月参议院大选。小泉人气是靠社会支持,打乱了自民党原来的基层组织票,安倍上台后继续寻求民意支持,他会打出“日本修宪”、“独立国家”、“民意国家”等概念来获得支持。
安倍有右的一面,但小泉执政几年在亚洲外交上留下了很大空缺,需要修补。目前,日本财界、政界普遍认为新首相应该修复日本与亚洲的关系,安倍在这方面有用武之地,多少值得期待。安倍今年4月参拜了靖国神社,8月披露,算是对右翼有个交待。他在参选公约中会回避靖国参拜问题,在10月份秋大祭时参拜的可能性不大。安倍上台后,将在11月份的APEC会议和东盟10+3会议上,谋求与中、韩首脑实现会谈。
几年来的事实,让日本社会与国际社会都认识到,甲级战犯与战争认识问题是躲不过去的,公然叫板的外交方式也行不通。小泉首相不承认靖国参拜有问题,认为日本不需要做什么,这是睁眼说瞎话,但包括安倍在内的次世代领导层都认为应该为解决靖国神社问题做一点什么,需要找新出路——中日虽然在靖国问题上吵得很凶,但以东方人的智慧还是可以找到解决与妥协的办法,即使眼前没办法,也可以冻结、搁置起来——想办法、找出路已成为主流。中方外交,比较巧妙。该说的说到,该点的点到,已把外交压力转化为日本国内的争论,希望日本能找到自行解决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