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与《达芬奇密码》无关
日期: 06年07月1期

  ■ 杜海玲
  《达芬奇密码》,电影我还没有看,所以无权发言。几年前读了原著的中文版,情节已经模糊。我记得当时是废寝忘食地看的,而今无甚印象——这种情形多发生在快餐型书籍,读时有趣,转身却忘,尽管它摆出了有关名画和宗教的噱头。
  我感到有趣的是,《达芬奇密码》被搬上银幕以后,全世界观众或非观众围绕这部片子的种种反响。自然,我很不喜欢那种将广告做得铺天盖地咄咄逼人的气势,但我估计那是一部挺好看的商业片,既然广告都花了这么多钱,拍的时候想必是落力的。
  电影是5月17日在戛纳影展上首映,随之全球公映。那几日围绕它,亚洲和西欧的反应相差甚远。
  亚洲信徒愤怒了,因为电影里说耶稣基督有孩子并且血脉延续至今。菲律宾在5月18日便一马当先决议禁演;韩国基督教团体呼唤“不看”;印度基督教团体绝食;中国基督教会也提出抗议……
  欧美信徒反应低调,电影在各地热演,掌声滚滚。梵蒂冈发出的信息是:真实胜于幻想。言下意是“要冷静”。5月19日,电影在罗马放映,创票房新高。
  很难说欧美的信徒都是伪信徒,但在富裕的环境之中,人对宗教的依存度会减低。《圣经》里记录耶稣的话:“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欧美将一部商业电影仅仅看作一场消遣,亚洲劳苦的信徒却以为受了污辱。
  5年前,日本有过一个小小的社会事件。富山县的小杉町,一个伊斯兰教清真寺,某日,发现外面有一本被撕破丢弃的《可兰经》,一查,天哪,正是该清真寺的。小杉町离富山港近,很多巴基斯坦人在那一带谋生。他们的工会组织干部见有那么多伊斯兰教徒,没有清真寺岂非很不体察他们的信仰,于是建了一个小小的清真寺。而其后,里面的《可兰经》直到被不知道谁恶作剧撕破,都没有人知道它被偷了。当时,工会干部苦笑道:大家忙著打工,都没时间到清真寺了。
  当巴基斯坦人知道通过努力可以谋求好的生活,就对宗教不那么虔诚了。富裕的欧美对于基督教的态度,与贫困的中东对于伊斯兰教来比较,可以很分明地看到人与宗教的关系。同样道理,前段日子丹麦报章发表描绘穆斯林先觉默罕默德的卡通画招致阿拉伯世界的愤怒,便也很容易理解了。
  我唯一不是很理解的是,中国也禁演《达芬奇密码》,好像非常宝贝基督教信徒似的。此外,《艺伎回忆录》禁演了,因为可能激起民族情绪。《碟中碟3》禁演了,因为不拍大好形势却拍上海弄堂竹竿上衣裤飘摇的寒酸样子。《断背山》禁演了,因为同性恋。网上还有目录,有10部在海外获奖但在中国禁演的国产电影。哦,与《达芬奇密码》无关了,不说了。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66/18567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