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城市案例:东京汐留,立体化的城市活力
日期: 2015/06/18 10:15

罗雅

汐留
 
       当今上海,大量城市综合体出现,建设速度有余,但活力不足。虽然单体建筑不断创新,但建筑之间缺乏关联性,区域内大量人流、车流、物流混杂,流通效率低下。陆家嘴地区二层步行廊道加建,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城市建设如何才能加强城市活力?
 
       日本东京的汐留地区,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进行大规模区域再开发计划,近20年后,通过多样化土地利用和建筑类型混合、立体化交通下的人车分流、宫崎骏大钟等特色营造,塑造出独具活力的城市副中心,被称为“都心部最后的超大型再开发计划”。
 
汐留的历史
 
       汐留位于日本东京市中心,南临银座,西连筑地,东靠滨离宫恩赐庭园,北接滨松町,与东京湾邻近,联系市中心和滨水地区。汐留地区的历史始于德川幕府时代,因海水总是随着潮汐变化拍打堤岸而得名。1606年,德川幕府开始大力建设江户城,将现在汐留所在地填平,作为诸侯的宅邸之地,汐留的历史便由此开始。明治维新促发日本全面现代化改革。汐留由于地理位置优越,被规划为铁路用地,兴建铁路车站。随着日本经济发展,汐留货物站成为当时东京最大的物流集散中心和对外交通的主要门户。此后,由于公路货运逐渐取代铁路货运,货物站于1986年废止。1980年代,日本进入衰退期,为复兴城市生活,日本展开新一轮城市更新规划。1999年,城市更新项目正式开工,大型企业机构陆续入驻汐留。汐留现有8条轨交线路,已成为东京重要城市交通枢纽。
 
       历经近20年的规划与发展,汐留地区由一个废弃的货运站,发展为日本东京新的金融、商业和文化副中心。其城市更新规划以其基于立体化交通、超大规模,成为日本最典型的案例。
汐留街区
 
多样化下的活力
 
       汐留占地31公顷,分为5个区11条街道。各街区的建筑形态,多为较具规模的综合商业大楼,包括商业、公寓、办公楼、酒店等类型,东京都和民间一体致力开发。共有13栋超高层,通过连续的空中走廊、地下广场和通道连接。人车分离,行人在各栋建筑之内行走,不必穿越街道,形成了公园城市的印象。总建筑面积达168万平方米。2012年,汐留就业人口6万1000人,居住人口超过6000人,它成为日本国内最大级的再开发项目。
 
       汐留的建筑设计与户外主题相协调,形成高低起伏的天际控制线。底层基座大,越往上面积越小,这减轻超高天际线带来的压力。同时,与北部银座商业中心呼应,ABC区建筑同高。其建筑高度限制在210米之下,以符合羽田机场的限空规定。东侧建筑较低,为的是不遮挡滨离宫和东京湾景观。
 
       土地综合整理规划方面,日本国土厅、运输省和建设厅先对汐留及其周边地区进行土地调查,通过“汐留地区土地区划整理事业与再开发地区计划”规划,确定城市职能的更新和市中心居住功能的恢复。
 
       土地整理方面,东京都政府对土地进行整理,并由国铁清算部门逐渐出售。与取得土地所有权的新业主们组成“汐留地区城市联合协会”,以保持汐留地区的历史性和先驱性为理念,开展街区规划。
 
       街区规划方面,汐留城市联合协会主要负责街区规划。该协会由拥有和使用土地的人及部分官员组成,以使汐留地区拥有安全安心舒适的街道为目的,以实现土地高度利用为义务,以提高地区街道品质为使命。
 
       协调各街区开发方面,汐留地区城市联合协会作为中介,听取土地所有者意见,协调开发者、管理周边街道、地下通道、步行平台等环境设施行政部门合作,以创造出既统一又丰富的环境和街道。
 
       另外,作为日本铁路发源地,汐留拥有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资源。复原日本铁路发源地的新桥停车场为展览厅,人们开始关注汐留地区作为铁路发源地的历史,产生深厚的归属感,这一展览厅在复兴汐留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车辆、轨交和行人都在各自的层面上活动。
 
立体化交通
 
       汐留地区以轨道交通为主,公共汽车交通为辅,主要分布有多条地铁轨交线路和交通干道。经过该地区两大重要枢纽站的地铁轨道线路有8条,是东京中心重要的交通节点。
 
       汐留的立体化交通主要体现在步行、车行和轨道交通系统的彻底分离。汐留地区的行人通过连廊在各个建筑之间穿越,无需穿越街道。车辆、轨交和行人都在各自的层面上活动,互不干扰。该地区有4条步行者专用通道,和联系整个区域的地上步行平台。
 
       结合功能与交通的分布,汐留地区通过巧妙的立体分化,很好地实现了交通疏散、人流引导以及商业集聚等功能。区域内的交通立体分化分为五层:地下二层为地铁运行层;地下一层为连接各个地铁出口的连通层,也是引导和汇集商业人流的主要空间,区域内的商业功能主要通过这个层面进行组织和展示;地面层主要解决车行交通,梳理车流的往来,减少人行穿行;地上二层通过连廊将各个建筑串联起来,并将一般布置在地面层的城市景观提升到这个层面;地上三层为轻轨交通。这几层的交通功能互相错落、互不干扰,不仅提升了交通便利性,而且大大改善了商业、办公区域的可达性。
 
       在各个层面中,地下一层是主要的功能空间,利用其他各层对交通的错落引流,在本层形成一个较为集中、完整的步行商业空间,成为人流汇集和商业展示的主要场所。对其他各个交通功能为主的层面,汐留区域根据功能进行的空间优化也非常巧妙。通过局促空间中交通流线的立体组织,不仅避免了各种交通形式的冲突影响,而且在提供通行方便的同时,将区域内的交通与商业紧密结合在一起。这种商业结合交通的外向化、区域化,将是改善局部商业困局、充分发挥社区互动优势的重要手段。
 
       步行交通分为四层,分别为地上层、地面层、地下层二层;同时,地上和地下一层只提供步行,在其中布置了大量休闲空间和广场。车行交通分为地面和地下2层车行系统。地下车行系统位于两条主要道路下方,为各街区停车场主要流线。
 
       值得一提的还有宫崎骏大钟的特色营造。在地面2层平台小广场,宫崎骏大钟有每日定点欣赏。根据节假日,这里会安排各种主题活动。2014年圣诞节,用25万个LEED灯把这里变成了蓝色海岸圣诞树主题区。
 
启示
 
       其一,多样化的城市功能,塑造城市活力。这个区域中,商业、办公、文化、居住、公园等混合,保留优美城市生活具备的基本要素,提供的是一个适于居住的环境。
 
       其二,是户外公共空间的有效营造。街道广场、公园等户外公共空间的有效设计和营造,可以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并通过发掘原有历史文化,保留传统元素和特色,让人保有对该地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其三,是立体化交通体系。便利的交通设施、宽敞的枢纽站点、立体化和人性化的交通系统,从而塑造了安全舒适的城市空间。
 
       其四,自主的官民合作模式。从自上而下的规划转变为官民合作的模式。鼓励土地所有者和市民积极参与到城市更新中。
 
       汐留地区建立了人性化的交通空间和城市空间,将汐留地区规划为商务、商业、文化、居住等多种功能复合的立体化城市地带。
 
       每个市民所期待的,是能愉快、放心、便利、尊重传统、有自己特色的城市。看看汐留,我们是否有了新的启示?
(作者系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师)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57/159594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