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很少,但我的书很多” ——春季日剧《战斗吧!书店女孩》的主角是这样一个爱书成痴的富二代妹子。除去书店员之间的恋爱物语,贯穿整剧的主线故事是,面对实体书零售业不景气的现实,“天马书房 吉祥寺店”的闭店危机。
又到一年618,网购狂欢节让买书变成了囤货,人们买书的理由,是沿着自己兴趣领域的搜索、媒体的书单、书评人的打分,甚至是“满200减100”的凑单;而不再是被一幅偶然入眼的封面吸引、受当时的天气和心情影响,享受在书店闲逛的时光。
有了搜索和筛选,我们买到烂书的几率变小了,却花了更大的成本去囤积、凑单,同时失去了与书偶遇、随手翻阅的体验。
书店卖的不是书,是与书的邂逅——这是日剧《战斗吧!书店女孩》为实体书店存在的意义所做的解释。
整部电视剧的平均收视率只有4.78%(正常预期的三分之一),这个成绩在晚间10点档只能称之为惨败。于是本剧结局被拦腰砍掉,缩编为9集。《战斗吧!书店女孩》整部剧的给人观感是故事刻意、人物模式化,即便原作小说反响不错,主演启用AKB48的中心成员渡边麻友,似乎也无法掩盖这个电视剧老套生硬、毫无新意的事实。不过我还是决定继续追看下去,理由无他,只是“书店”这个题材的魅力。
在后书店时代,实体书店的存在有何必要?在这个问题上,《书店女孩》的解读算得上到位。最终集里,渡边麻友扮演的书店员这样阐述了自己工作的意义:
“虽然网络也很方便,可以检索、根据购买历史进行推荐,但也有网络商店无法提供给顾客的体验。封面也好,书名也好,写在腰封上的话也好,抑或是排队买单时看到他人手里拿的书——不管什么契机,只要来到书店,就会和书有意想不到的邂逅。这就是实体书店存在的意义。”
所谓“与书的邂逅”,到底是不是一种矫情?
越来越多的书店变得像咖啡馆、文具店——明信片、笔记本、马克杯的种类比书都多,挤压了图书陈列的面积。当咖啡厅影响了书店主营业务的时候,顾客选书的体验必然也要打折扣。就像电影院,它真正的盈利项目不是电影票而是可乐和爆米花——但人气高的电影院不是爆米花好吃的,而是观影体验好的电影院。
卖书不赚钱,这道理人人都懂。正如剧中所说,实体书店的真正出路,在于为顾客提供与书相遇的“体验”。这与空谈“坚守文化圣地”的概念,让消费者为书店老板的所谓“情怀”买单,有相当大的区别。
网购图书和实体店买书,差别在哪?以旧书为线索的推理轻小说、《彼布利亚古书堂》系列的作者三上延在采访中曾说到:“在网上买书和在实体店买书是两种不同的行为。在网络书店,读者进行‘精确搜索’,更近似于查找资料;而在实体书店闲逛,更容易受书店氛围、书的厚度、开本大小、纸张手感的影响。”
数字化浪潮之下,实体书店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即便在人均阅读率相当高的日本,这一危机依然存在。不过在日本随便转转就会发现,几乎每条街上都有书店,新书书店品种新、流通速度快,二手书店卖的是白菜价,古书店搞特色专营、主打稀有藏品,各有各的优势。
《战斗吧!书店女孩》剧中“天马书房”是一家大型新书连锁分店。这里书店员的工作更像是陈列架的编辑。出版行业的现实是,新书种类繁多,真正能进入消费者视野的却很少。
NHK有部纪录片72小时跟拍了纪伊国屋书店新宿店。这样大型新书书店每天进货200种,但书店容量固定不变,也就意味着每天要退货200种。上架的新书是摆在门口还是角落,摆放方式是平置或插在书架中,都由这些“陈列架的编辑”来决定。实体书店的陈列本身,就完成了为读者选书、荐书的服务。
畅销小说《永远的零》的作者百田尚树致力于揭露日本出版业内幕。据他统计,一本书能享受“平置”待遇的时间平均只有7天,如果效果不好,只获得1天平置时间的情况也不少见。新书销售的“生杀大权”就掌握在书店员手中。
书店员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代官山茑屋书店将书店员称为“领路人(日:コンシェルジュ,英:concierge)”,所聘用的都是有著作、有杂志连载的资深文化人。实际上,由全日本书店员评选的“本屋大赏”,其影响力和制造畅销书的能力,已经超过了传统文学奖 “芥川赏”“直木赏”。
但日本实体书店屹立不倒的关键,电视剧中没有讲到。首先是图书定价制度(“再贩卖价格维持”)。图书一律按标价销售,线上线下同价,即便日本亚马逊也不打折。第二是完备的二手书销售市场。读完的旧书,可以卖给二手书店,重新定价打折出售(也有部分被书店退货的新书流向二手市场)。但刚出版的新书,要等上数月,才会在二手书店上架。图书馆选书也避开新书、热门书。所有的制度都为实体书店的生存创造了条件,在书店“与书邂逅”的买书方式才显得合情合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