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智大学新闻学专业硕士生 林一戎
最近我刚刚完成了题为《从在日中文报纸看中日关系》的硕士论文。在这篇论文里,我主要对《中文导报》2003年5月到2005年4月这两年间,有关中日关系,尤其是中日摩擦的报道进行了量的统计,并对其报道内容、报道方法和报道立场进行了质的分析。我试图通过这项研究,考察像《中文导报》这样的在日中文媒体是如何报道近年来频繁发生的中日摩擦,如何表达在日中国人在中日关系问题上特有的立场和观点的。
首先,我将近两年内《中文导报》主页上能看到的主要五个专栏内的所有报道进行了分类统计。从统计结果来看,我发现《中文导报》对日本的报道和对中国的报道比例大致相同。在同时涉及中日两国的报道中,有关中日间友好合作和各种经济文化交流的报道,在数量上多于有关中日摩擦的报道。我认为,这体现了《中文导报》的编辑们作为在日中国人,站在中日之间同时关注两国的报道定位和希望中日友好的强烈愿望。
其次,我对《中文导报》近两年内对中日摩擦的相关报道的报道方法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表明,使用率最高的报道方法是客观记叙,排在第二位的是引用。大约有五分之一左右的中日摩擦报道里加入了评论。《中文导报》在报道中日之间的敏感事件时,在报道事件的时间、地点、过程等客观因素之外,还经常引用当事者以及相关人士的原话,引用各种资料、统计数据和官方的发言,力争将事件全貌传达给读者。
在最后一项调查中,我集中分析了对中日摩擦进行了评论的报道。我将这些评论里面的主要观点一一列出,最后发现《中文导报》里所表达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倾向。
一、针对重庆球迷反日骚动、珠海日本人集体买春、2005年4月大规模反日游行等事件,《中文导报》的观点明确反对一部分中国民众在事件中表现出的过激狭隘的民族主义。《中文导报》认为,过于敏感的受害者意识是过激民族主义的重要原因之一,不仅影响民族自尊心,还有损于国家的长期利益。《中文导报》希望国内民众尽快从受害者的意识怪圈里走出来,理智爱国。可以说,这一观点也表现出了在日中国人特有的爱国方式。正因为身在海外,才能比较容易看到中国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危害性;也正因为身在海外,可以表达比较直率尖锐的观点。我认为这是在日中国人发挥中日间桥梁作用的方式之一。
二、关于靖国神社问题和教科书问题等一直困扰两国关系的历史问题,《中文导报》在报道的原则立场上是强烈反对日本政府和右翼的做法,坚决批判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不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但在报道方式上,《中文导报》不光报道日本政府,还以在日中国人的视点关注普通日本人对历史问题的看法,剖析了历史问题背后所蕴含的日本民族的民族性和国民性的问题。
三、对于钓鱼岛、冲之鸟等领土领海问题,东海油田开发权等中日两国间的资源纠纷问题,《中文导报》的评论再三强调中日两国的共同利益,希望尽可能以共同开发,互利互惠的方式来解决。对于日本的安理会入常等涉及国际社会的外交问题,《中文导报》在评论上多次提到“理性”和“战略”这两个词,希望中国政府不要一味顺从民意,尽量在把握国际局势的基础上,制定对日外交方针。
以上这些报道和观点,同中日两国部分主流媒体炒作式的煸情报道形成了对比,体现了一定的理性和深度。
最后我走访了《中文导报》。现场交流结果表明,《中文导报》采编一线的报道方针和报道意图,和我的调查研究结果基本吻合。那就是发挥在日中国人身在日本的优势,报道上兼顾两国的动态和两国的立场,在可能的范围内把两国关系的全貌展现在读者面前,以达到中日之间的相互理解,促进交流和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