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中交流研究所 段耀中
在中国农历春节前夕,《中文导报》迎来了创刊600期纪念,可喜可贺。在此,我谨以一名华文传媒研究者的身份,同时也以一名老读者的身份,向为《中文导报》的成长、壮大做出贡献的所有朋友表示衷心的祝贺。感谢各位记者、编辑的辛勤劳动,为在日华人社会,为中日两国的读者定期提供丰沛的精神食粮。
一、《中文导报》的看点
《中文导报》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恰是日本华人社会的一个缩影。这份周报,记载了数十万华人在东瀛创业奋斗的足迹,字里行间洋溢着华人同胞获得成功的喜悦。我作为一个积极面向主流社会推介活跃在日本的中国人的研究者,对《中文导报》的人物报道一直是爱不释手。日中交流研究所也有意综合其它媒体上的人物报道,广泛收集整理华人信息,建立数据库,编辑出版人物文献目录,为研究华人社会的发展提供系统资料。因此,我以为《中文导报》的看点之一,就是每周刊发的大量华人新闻和通讯。改版后的“华人篇”,每期都有大手笔之作。随手翻阅,如599期的《在日华人的网络生存》、595期的《日本妻子谈中国丈夫》、594期的《在日华商的2005》等,以全景式的手法,传递了华人社会的最新动态,有深度,有广度,可读性强,再加上翔实的数据,对华侨华人研究者来说,真是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除了华人报道之外,《中文导报》在中日关系报道方面也是佳作不断,屡有创新──这是《中文导报》的看点之二。特别是最近半年多的报道,围绕改善中日关系、促进相互理解的课题,系列专访了日本政治家、友好团体负责人,发表了许多有分量的报道。把日本主流社会,特别是日中关系担当者们对两国关系的看法和建议传达给中国读者,对沟通双方理解颇有意义。第三版“新闻视点”很有分量,很有看头,我也留意到一个设在副刊上的小栏目“中日关系与华人生活”──这个栏目可以看出编者的匠心、作者的关心。
刊发文章均不长,但篇篇情真意切,表达了普通华人对中日关系现状的忧心。我建议这样的栏目需要加强,可以挪到更显眼的版面。
二、为中日友好不断创新
走过600期的风雨之路,《中文导报》不断地成熟起来了,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600期,在华人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还是很短暂。6000期,60000期,跃上这样的大台阶,应是一流媒体的方向。结合前面所谈的两个看点,我不揣浅陋,谈几点意见与各位共勉。
我们都知道,由于小泉连续参拜,中日两国政治关系已到了冰冷地步,这也导致两国的经贸交流、人员往来受到影响。国民的感情是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基础,在中日政治关系恶化的情况下,一张民间华文报纸,当然会面临不少难处,但又有许多文章可作,许多事业可为。《中文导报》在政治报道方面一直有着独自的信息来源和报道方式,在读者当中获得较高评价。因此,藉创刊600期的东风,进一步深化中日关系的报道,继续走访更多的日本政界、官界、商界、文化界等高层人士,写出更有深度,更有见地的文章,我以为是很有作用的。
把日本高层的想法诉诸文字、端上纸面以外,希望重视那些在中日交流第一线的外交官员,特别是那些四十岁前后的中坚干部,他们有许多真知灼见,应是采访、报道的又一重要对象。最近,日本外务省的现役外交官在对中发言方面很是活跃。像这些人士的言论,完全可以采取“特集”的形式,比如邀请他们和在日华人学者,读者座谈的形式,互吐真言,促进理解,不无益处。
还有,运用日本民间人士的智能,为改进中日关系服务。《中文导报》也不时刊发日本人写的中文习作,字里行间充满了他们对中国的好感,生动地再现了他们学习中文、喜欢中国文化的心情。我们读后,深感民间交流的重要。让日本人用中文表达他们的改善中日关系的建议,不失为促进中日友好的好办法之一。日中交流研究所2005年主办了第一届日本人汉语作文比赛,收到全国38个都道府县等地寄来的243篇中文作业,从中译出36篇获奖作品,真切地反映了热心中日交流,期盼中日友好是日本人民的感情。
《中文导报》拥有广泛的中日读者群,应充分发挥读者的力量,为办报服务,为改善中日关系服务,是完全有可能的。期待《中文导报》在继续作好华侨华人报道的同时,更把改善中日关系,加强相互理解作为2006年的重要题目,不断创新,不断攀登。
60万旅日华侨华人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良好的中日关系的大环境。我们每个在日华人都有责任、有义务为改善中日关系,为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一直以为,华侨华人社会藏龙卧虎,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为实现中日关系的第二次正常化作出贡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