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杨文凯
中日双边贸易总额在2005年达到1844亿5000万美元,比前一年增长9.9%,创历史最高纪录。但相比于中国的高速贸易增长,以及中欧贸易和中美贸易均超过20%的高增长率,中日贸易的发展速度相形见绌。在中方发表了2005年中日双边贸易总额统计数字后,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理事长中田庆雄先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对中日经贸协作的成绩做出肯定,同时也对两国改善政治关系,为经贸协作提供有利环境提出了强烈呼吁。
中田理事长指出,2005年日中双边贸易总额约1850亿美元,日本对中直接投资约达70亿美元,均创历史最高纪录。在日中政治关系恶化的环境下,经贸交流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值得肯定。
从具体的交流内容来看,中国连续两年搞宏观调控,进口大项目少了,日本对中投资的件数也减少,但单项投资规模扩大了,金额上升了。在贸易方面,日中贸易比较平衡,日本有大量的器材和零部件出口到中国,做成半成品或成品后再返销日本。日中之间没有发生如中欧和中美那样的贸易摩擦。去年,中欧经过谈判,已达成了“自主控制”的解决办法;中国对中美贸易摩擦的敏感性也相当重视,双方都希望能减少摩擦,取得贸易平衡。美国总统布什去年访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今年将要访美,首脑互访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双边经贸交流制造有利的环境。
相比之下,日中政治大环境长期得不到改善,确实制约了双边经贸交流的进一步发展。中田认为,日本应该加快解决对中国政治、外交问题的步伐,早日实现首脑互访。日本首相总是去参拜靖国神社,犹如在日中关系的喉咙里扎了一根鱼刺,令人不吐不快。日中政治关系恶化,也刺激了两国民间的“嫌中”和“反日”情绪,对直接从事经贸交流的第一线工作人员带来很大压力。
日本国际贸易促进会现有500家会员单位,几乎囊括了日本各行各业的知名大手企业。曾有会员单位反映,去年9月在中国某大城市的五星级饭店大堂里,素不相识的中国团队就向正在办理手续的日企人员做出不礼貌的动作和表情,反映出中国的民间情绪和社会环境对日本成见颇深。中田理事长说,日本企业对中投资累计达35000多个项目,在华日资企业招收的中国人员工超过1000万人,搬家是不可能的。在中国工作的日本专家、技术人员、营销和管理人员数以万计,他们天天与中国人接触,感受到不同程度的压力。所以在这种状态下,日中贸易能达到1850亿美元,是民间的大量努力和过去积累的成果,来之不易。中田强调,贸易发展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需要做大量扎扎实实的事务推动工作。积累性提高,是中日贸易发展的正途。
日本国际贸易促进会在去年7月进行了新的人事调整,仍然由前首相桥本龙太郎担任会长。去年12月12日,由桥本会长主持,协会的副会长、顾问和理事们举行了讨论会,对日中关系持续冷淡将影响经济交流充满了忧虑。会员企业大都在中国有投资,多者达几十家工厂,雇用数万名员工,都通过在华事业取得了不小发展。经济界人士热切呼吁政府把改善日中关系放在重要位置。
中田提出,2005年日中贸易总额达1850亿美元,与贸易密不可分的投资也向着汽车、半导体、通信器材等技术含量高的方面发展。中田建议,促进日中贸易,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应更加积极提高质量,改善商品结构,扩大效益,并推动扩大日中联合共同参与世界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