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大学时代开始,对日本文学产生了兴趣,硕士论文写的是有关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论文。来日本留学以後,搞的是有关川端康成和易学的题目,但是并没有拿这个研究混上学位,至今停留在“ 个人兴趣”阶段。
在我还是留学生的时候,我听说川端康成的祖父川端三八郎有一部易学著作手稿叫做《构宅安危论》,至今没有研究者见到过,我听说後不由得一阵兴奋。川端康成两岁丧母,三岁丧父,少年时代一直和半盲的祖父一起生活,祖父是对其影响最深的人,而那部著作也一直被祖父遗忘在川端康成的抽屉里。我想,那部著作一定也会对川端康成的文学有影响,或许我会在其中发现许多“宝藏”。
後来在东京大学指导教官的介绍下,我访问了在镰仓的川端家。川端康成的女婿、养子川端香男里先生热情地接待了我,并送给我了一部《构宅安危论》的手稿。
《构宅安危论》是一部有关宅相的著作,用中国话说,就是有关风水学的阳宅的著作。川端三八郎在写这部著作时已接近全盲,这是一部由他口述,由他邻村的弟子自乐记录的著作。此书的字迹是工整的毛笔楷书,虽然其中也有漏字和错字,但还是可以看出它的博大精深。这部著作主要从风水学的角度考察房屋、城池、店 等建筑物方位的吉凶,从中可以看出川端三八郎不仅对易学有很深的造诣,而且还创造性地把易学和佛学相结合,创造了自己的易学体系。
我很喜欢《构宅安危论》,後来我写了约有十几万字的有关川端康成与《构宅安危论》的论文,其中大部分在日本的学术杂志上发表,少数在中国的杂志上发表。
我还从各种资料上得知:川端三八郎曾很想出版这部著作,曾求过一位大阪的大富豪帮他出版,但後来没有出成,就被遗忘在少年川端康成的抽屉里,一直在那里“睡觉”。那时我想,如果能把这部著作出版,无论是对於易学研究还是对川端康成的研究都会有好处。於是我在得到川端香男里先生同意後,将这部著作翻译成了现代日语,还用打工节省下的钱,买了许多绝版的有关宅相和易学的著作,为这部著作配图加注,然後送到了一家出版社。不久我就接到了出版社拒绝出版的通知。後来我又把这部稿子交给了一个经营出版社的朋友,过了半年不见回音,有一次我婉转地问我那位朋友:我的那部稿子怎堋样了?他闷了半天後问我:你什堋时候给过我一部这样的稿子?我淡然一笑,出版的事也就从此告一段落。
现在,我的那部译稿和80多年前写成的《构宅安危论》一样,还在那里睡觉。但是我有时还是要翻出《构宅安危论》看一看,也并不为译稿的无法出版而感到特别遗憾。在我看来,做学问有两种做法,一种是把它当作饭碗,拼死拼活地做;一种是把它当成一种趣味。在我看来,人文科学的学问本质,实质上是“猜谜”,就是试图通过一种模式,去破解文化、自然、心灵之谜。有关易学的学问,更是一种典型的“猜谜”,而猜谜本身就具有无限的乐趣,并不一定要求有人来评¤你猜的是否有¤值,也并不一定要把你猜到的谜底公布於世,就是将你的谜底公布於世,也没有人能够评¤它是否正确,因为学问面对你的谜底是无限後退的,你只能无限接近它,但不可能永远抓住它,也正因为如此,“猜谜”才是更加兴味盎然。
我想:川端三八郎也是这样一位猜谜者吧。
在我还是留学生的时候,我听说川端康成的祖父川端三八郎有一部易学著作手稿叫做《构宅安危论》,至今没有研究者见到过,我听说後不由得一阵兴奋。川端康成两岁丧母,三岁丧父,少年时代一直和半盲的祖父一起生活,祖父是对其影响最深的人,而那部著作也一直被祖父遗忘在川端康成的抽屉里。我想,那部著作一定也会对川端康成的文学有影响,或许我会在其中发现许多“宝藏”。
後来在东京大学指导教官的介绍下,我访问了在镰仓的川端家。川端康成的女婿、养子川端香男里先生热情地接待了我,并送给我了一部《构宅安危论》的手稿。
《构宅安危论》是一部有关宅相的著作,用中国话说,就是有关风水学的阳宅的著作。川端三八郎在写这部著作时已接近全盲,这是一部由他口述,由他邻村的弟子自乐记录的著作。此书的字迹是工整的毛笔楷书,虽然其中也有漏字和错字,但还是可以看出它的博大精深。这部著作主要从风水学的角度考察房屋、城池、店 等建筑物方位的吉凶,从中可以看出川端三八郎不仅对易学有很深的造诣,而且还创造性地把易学和佛学相结合,创造了自己的易学体系。
我很喜欢《构宅安危论》,後来我写了约有十几万字的有关川端康成与《构宅安危论》的论文,其中大部分在日本的学术杂志上发表,少数在中国的杂志上发表。
我还从各种资料上得知:川端三八郎曾很想出版这部著作,曾求过一位大阪的大富豪帮他出版,但後来没有出成,就被遗忘在少年川端康成的抽屉里,一直在那里“睡觉”。那时我想,如果能把这部著作出版,无论是对於易学研究还是对川端康成的研究都会有好处。於是我在得到川端香男里先生同意後,将这部著作翻译成了现代日语,还用打工节省下的钱,买了许多绝版的有关宅相和易学的著作,为这部著作配图加注,然後送到了一家出版社。不久我就接到了出版社拒绝出版的通知。後来我又把这部稿子交给了一个经营出版社的朋友,过了半年不见回音,有一次我婉转地问我那位朋友:我的那部稿子怎堋样了?他闷了半天後问我:你什堋时候给过我一部这样的稿子?我淡然一笑,出版的事也就从此告一段落。
现在,我的那部译稿和80多年前写成的《构宅安危论》一样,还在那里睡觉。但是我有时还是要翻出《构宅安危论》看一看,也并不为译稿的无法出版而感到特别遗憾。在我看来,做学问有两种做法,一种是把它当作饭碗,拼死拼活地做;一种是把它当成一种趣味。在我看来,人文科学的学问本质,实质上是“猜谜”,就是试图通过一种模式,去破解文化、自然、心灵之谜。有关易学的学问,更是一种典型的“猜谜”,而猜谜本身就具有无限的乐趣,并不一定要求有人来评¤你猜的是否有¤值,也并不一定要把你猜到的谜底公布於世,就是将你的谜底公布於世,也没有人能够评¤它是否正确,因为学问面对你的谜底是无限後退的,你只能无限接近它,但不可能永远抓住它,也正因为如此,“猜谜”才是更加兴味盎然。
我想:川端三八郎也是这样一位猜谜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