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张石:“名片”与“名刺”
日期: 14年03月1期
三家村 张石

名片,在中国叫“名片”,在日本叫“名刺”.为什么日本人管 “名片”叫“名刺”呢?
其实是因为中国古代把“名片”称为“名刺”。

名片起源于中国西汉,当时叫“谒”,汉代的名片,“谒”是下级对上级、晚辈对尊长通名时
用的名片,通常用于比较庄重、正式的场合,在上面书写上姓名、籍贯、官职等,通常写在
竹片和木片上。到了后汉,人们就将这样的竹片和木片称为“刺”,一般士大夫家门口都有
放名片的木箱,听到木箱“当啷”一响,就知道有宾客到了。

1984年6月,在中国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雨山街道, 初沪皖纺织联合公司扩建仓库时,发现一座古墓,并通过墓中出土的木刺和木谒证明墓主为三国东吴将领、官至左大司马右军师的朱然,为至目前为止发掘的东吴墓葬中墓主身份最高的一座。该墓建于东吴赤乌十二年(249年),采用土坑砖室结构,早年曾遭盗掘,出土文物以漆木器和青瓷器为主,还发现木刺14枚和木谒3枚,为确定墓主身份的重要依据。二者的作用类似于名片,其二者均为长方形,谒的宽度和厚度均大于刺,长24.8厘米,宽9.5厘米、厚3.4厘米,木谒顶端中央墨书“谒”字,右起直行墨书“□节右军师左大司马当阳侯丹杨朱然再拜”,木刺正面直行墨书“弟子朱然再拜问起居字义封”或“故鄣朱然再拜问起居字义封”、“丹杨朱然再拜问起居字义封”等。这是世界上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名片或曰“名刺”

后世虽然把竹片和木片改成了纸片,但是仍然称为“刺”和“名次”,唐•元稹《重酬乐天》鉴赏:

红尘扰扰日西徂,我兴云心两共孤。
暂出已遭千骑拥,故交求见一人无。
百篇书判从饶白,八米诗章未伏卢。
最笑近来黄叔度,自投名刺占陂湖 。

后来也有人把名片也称为“贴”, 清代著名学者赵翼在读书笔记《陔馀丛考》卷三十《名帖》中,考其源流,他说:

“以纸通名,谓之拜帖。刘冯《事始》云:古昔削木以书姓名,故谓之刺。后世以纸书,谓之名帖。”

“鱼豢《典略》:皇甫规家居,有雁门太守亦归里,以刺来谒,规不礼之、以其刺刮髀。则刺又似削竹木为之者。窃意古有通名,本用削木书字,汉时谓之谒,汉未谓之刺,汉以后则虽用纸而仍相沿曰刺。”

由此可见,古代中国名刺非常流行,是社交礼仪中不可缺少的道具。宋人周辉的《清波杂志》有载“正至交贺,多不亲往。有一士令人持马行,每至一门喊数声,而留刺字以表到。”周密的《癸辛杂识•送刺》亦作如是云:“节序交贺之礼,不能亲至者,每以束刺签名于上,使一仆遍投之,欲以为常。”由此可见, 那时“名刺”不仅有现代名片的功能,还有贺年片的功能。和我们现在一样,一年到头,公事繁忙,私事也不少,免不了冷落了亲戚朋友,师长同学,投个名片祝贺新年,可能也略表歉意。

到了明清时代投刺贺年的风俗依旧盛行,也有人对“无事不登三宝殿”,投刺贺年,敷衍了事的世态炎凉表示不满。“吴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徵明在《元日书时》中叫苦感叹说:“不求见面惟通谒,名刺朝来满敞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记载:“亲者登堂,疏者投刺而已,貂裘莽服,道路纷驰,真有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之盛!”

名片滥觞于中国,后来传到了欧洲。1854年,法国有一名摄影家叫迪斯特利,制作了带有自己相片的名片,还得到专利,专利证书上还记载着他所发明的新式名片的尺寸。

而名片传到日本,据说是在19世纪初的江户时代,当时纸墨已经十分发达,人们访问某公时,或因有时不在,或因“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主人风雅自赏,谢绝会客,来着则以纸墨写上自己的名字留下,以让主人知道自己的来访。到了幕末,西洋印刷技术进入日本,日本开始出现印刷名片,那时的名片除了写上自己的名字外,还经常印上自家“家徽”,也就是自己家世的象征符号。

虽然名片传入日本的历史较短,但是可以说日本是世界上将名片的交际功能发挥得最好的国家,据说日本是世界上使用名片率最高的国家,人们也想尽办法让名片“物尽起用”,有的漫画家把自己的形象画在名片上,社交界的女性则把自己的名片做得小巧玲珑,并把名片四角设计成半圆型,以突出自己的“温柔可爱”,京都艺妓中则流行“花名刺”,名片的背景是四季风景,到了什么季节名片上的季节也变了,表现日本艺能共感于自然的美意识,还经常画有干支、玩具等。我还看到有的日本的议员的名片上还印有盲文,以表现其他深度的社会关爱与代表阶层之广泛……

名片虽然起源于中国,但是在中国一度衰落,我小的时候从来没看到谁拿名片,也从来没看到过大人交换名片的光景,人们“阶级斗争”意识强烈,人与人之间关系高度紧张,对于社交道具自然噤若寒蝉。但是在2001年7月3日,在位于日本神户的甲子园,我走访了傅杰的女儿,也就是末代皇帝溥仪的侄女——福永(爱新觉罗)嫮生,在她家里看到一张周恩来的名片,那上面没写地址、电话,只写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周恩来” 。

嫮生告诉我,1959年,溥杰获特赦,回到了北京,周恩来总理派吴学文先生到身在日本的溥杰的妻子嵯峨浩的家里,问她是否愿意到北京与溥杰团圆,嵯峨浩等待与丈夫团圆,已是“一日千秋”,她于1961年5月,带着已经21岁的嫮生等来到了北京。

她们到北京后,溥杰与嵯峨浩想把嫮生留在北京生活,但是嫮生语言不通,生活上很不习惯,因此她说:我还是成不了中国人的,我想和日本人结婚,住在日本。她们来到北京不久,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的家里宴请了她们一家和溥仪等,周总理对嫮生也很关心,详细问了她在日本的生活状况和对北京的印象,然后他对□生说:嫮生虽然现在在北京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你的将来还是由你自己来决定,从现在开始,要认真考虑这个问题,自己喜欢怎样就怎样做,如果觉得和日本人结婚好,也不要勉强和中国人结婚。嫮生她听了周总理的话非常高兴。

周总理还经常送一些水果什么的过来,并附有这张名片。

于是我知道了,当时的大人物还是使用名片的。

到了80年代,可能是由于日本的影响,名片在中国又开始流行,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不叫“谒”或“贴”亦或“名刺”,而叫“名片”,沿着“名片”这个词,我找不到它的来历与根源,而通过日本现在使用的“名刺”这个词,才使我能回眸远望,找到名片文化古老而幽雅的源头。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48/151781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