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春雁
由日本MBA华人协会、中国市场协会、中国人民大学共同主办的“日中经济高层峰会2005”,于11月29日在东京举行。作为与会重要佳宾,中国原国家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主任、原中国贸易促进会会长、现任中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俞晓松受邀来到了东京。本报记者特别采访了这位中国著名的外经专家,请俞晓松讲述了“政冷经热”大环境下,中日经济贸易合作的走向,以及在MBA领域中国企业应向日企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俞晓松历任中国政府经贸高官,在国际舞台也颇为活跃,曾在1998年太平洋盆地经济理事会第31届国际大会上当选PBEC董事会成员。他对中日贸易也颇有研究,并于1999年1月获当时日本首相小渊惠三授予的1998年度“首相贸易表彰奖”。该奖表彰他长期为促进中日两国经贸合作关系作出的积极努力和杰出贡献。
俞晓松表示,他已记不清是第几次来日了,因为近十余年来,他每年都会多次踏上日本国土,因为中日贸易、经济合作每年都在向前发展。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现阶段中日间的政治关系陷入僵局。政冷会不会带来经冷,中日间的经贸合作会不会因此放缓,成了很多经济界、企业界人士关注的焦点。对此俞晓松表示,他个人的看法是经冷不会发生。政冷虽然会影响经济合作,但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中日都会是彼此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这一点不会改变。
据2004年统计数据显示:中日之间的贸易额(包括香港)已达2000亿美元,中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而日本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的出口量,有50%是合资企业出品,50%为加工贸易,这样在统计上就会有差距。中国与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在各自的贸易量统计上存在400多亿美元的差距,原因就是大量美国企业在中国设厂,他们的产品在中国出关与美国进关时报价是不同的——很多贸易纠纷由此而来。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统计上是欧盟,这与欧盟迅速扩大,由15国扩展为25国有关。
在统计数据上,日本虽然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但两国经济互补性强,合作前景看好。中国作为人均GDP排在全世界100名之后的发展中国家,最需要的进口产品是机电产品、技术产品。在这一点上,美国对中国的技术限制很严格,影响了中国企业的购买欲,因而中美贸易的大幅逆差一直是中美之间的贸易难题。而日本对中国的技术壁垒就较为宽松。在俞晓松的记忆里,日本企业因向中国出口技术受到过两次制裁,均来自美国──美国对日企向中国转让来自美国的技术感到不满,来自日本政府的制裁还没有发生过。
其次,企业投资的要点主要有二:投资国的政治、社会环境受到关注,但更重要的是投资回报效益。近年来,中日间政治摩擦不断,日本一些政治人物也暗示或明示日本企业不要去中国投资,这的确影响了一些日企的投资热情,但中国社会稳定,更重要的是中国为世界上最快的经济增长体,投资中国意味着有丰厚的回报,因此这几年日企进入中国的脚步并没有放缓,日企投资中国的资本连年上升,在日本有点名气的企业,在中国都有他们的影子,这是资本投资的市场规律,政治人物阻拦不了的。当然,在中国部分地区掀起抵制日货大游行,抵制朝日啤酒等产品时,日方投资的确明显放缓,但随着时间过滤,日资进入中国的趋势依旧。
提到企业管理,俞晓松表示,日本企业以工人敬业、管理严格、产品高质量而闻名,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向日本企业学习。80年代小松制作所进入中国,曾经无私地把其全套内部管理经验传授给中国企业,使中国企业受益匪浅。现在,企业管理已不仅仅是一个内部管理问题,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这更是一个在全球经济下的市场运作决策问题、是企业的运行机制问题。在这一点上,欧美企业相对走在前面,日本也在向欧美学习。如欧美很多大企业,原来也是家族企业,如福特公司等,但他们在很短时间内就完成了向社会企业的转变,形成了董事会制度等,也实现了企业的发展。相形之下,日本有很多家族企业,走向社会化的时间就长了许多。现在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很多大企业集团已经成形,在如何摆脱家族企业的局限,发展成为社会化企业,在全球经济大环境下,把握市场机遇,实现企业发展上,中国企业也要吸取日本企业的教训。
但日本企业的管理优势还在,如松下、日立等企业生产的家电产品,在全球很多国家,不管家里有没有,消费者都知道,这就是品牌优势。中国的家电产品出口量很大,产品质量和功能都不错,但没有这样的品牌,这就是中国企业要向日本学习的地方。要树立品牌意识,并用很大的力气去培养、宣传、爱护这个品牌,这样的企业才有生命力。
现在,中国不乏大企业,在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有18家。这些大型企业资产相当雄厚,但并不是靠自身的发展,大多是国有资产重组形成的。严格地说,是500大而不是500强。这些企业要真正靠自己发展,方法就是在全球范围内开拓市场,这一点正是中国企业应向日本企业学习的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