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周宏)在日本东京最繁华的银座街头,一座红蓝白相间的广告塔格外醒目。广告塔耸立在一幢8层楼上,高达10米左右,上面写有巨大的“海尔”字样,这是中国企业在银座树起的第一块广告牌。
2011年7月28日下午,日本松下公司宣布,将在今年中把旗下分公司三洋电机的主要白色家电业务完全出售给中国海尔集团。《日本经济新闻》当天头版头条报道称,这是中国企业首次收购日本大型企业的主营业务,收购交易额达到100亿日元。对于海尔并购三洋业务,日本舆论纷纷看好前景,同时也再次发出“狼来了”的感慨。
全球化发展战略一部分
具体负责这项并购交易的海尔集团副总裁、海尔日本控股株式会社代表取缔役社长杜镜国对《中文导报》表示,海尔集团与三洋电机从2011年3月开始接洽,此次签署了意向备忘录。由于洽购细节涉及到竞购中的竞争对手及收购价格等问题,受保密条款的约束,不便透露。
杜镜国介绍说,7月28日下午,海尔集团与三洋电机签订了备忘录,预计在2011年9月底签署正式协议。从现在至交割完成期间,海尔和三洋的各项业务照常运营。此次收购,是海尔全球化发展整体战略的一个部分。收购完成后,海尔将进一步完善在东南亚的市场布局,海尔将在日本和东南亚地区形成两个研发中心、4个制造基地、6个地域的本土化市场营销架构。
杜镜国透露,本次海尔收购的产品包括:冰箱(包括家用冷柜)、洗衣机(包括烘干机),以及家用电器业务(家用空调、微波炉、吸尘器、电风扇、电饭煲、热水壶/咖啡机、混合器/榨汁机/搅拌器、烤面包机、电熨斗、饮水机/冷水机和彩电)。
海尔此次收购涉及的市场覆盖日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涉及这些地区的三洋电机洗衣机、冰箱的研发、制造以及家用电器的销售和服务业务,亦包括三洋洗衣机品牌AQUA以及相关品牌。
这场收购案,海尔收购的是一个体系,包括技术、工厂,团队,还有市场。
由于海尔与三洋多年的合作关系,彼此比较了解,整合的难度应该不会很大。而海尔始终保持全球第一的领先者地位,就会取得规模效益,从量变发生很多质变。比如,采购量最大,就会大幅降低采购价格、配套商仍愿意提供创新服务。
杜镜国表示,海尔看好三洋良好的技术积累和人才积累,在日本和东南亚地区有运营良好的研发、制造和销售基地。此次收购是海尔整体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步,将为海尔实现未来可持续成长奠定基础。
东瀛十年弹指一挥间
7月28日当天,日本松下集团子公司三洋电机经营战略部担当课长冈崎义典,在东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三洋是日本老牌家电厂商,2009年末归入松下集团,成为松下子公司。此后,松下逐步剥离和出售了三洋的半导体、小型马达等业务,但双方产品重合度较大的白色家电业务一直未能圆满剥离,松下希望明年1月前能完成对三洋业务的整合。在此期间,与三洋一直有合作关系的海尔进入了松下和三洋的视野。这是一笔“你情我愿”的交易——杜镜国表示,因为海尔与三洋有近十年合作关系,此次成功收购三洋,可谓 “近水楼台先得月”。
海尔与三洋的合作史可以追溯到2002年。2002年1月8日,海尔为打开日本市场,同当时日本著名的三洋电机公司签署了互相推销对方产品的合作协议,相约利用双方企业优势,联袂开拓中国及日本的市场。杜镜国称,此举令海尔很快便在日本市场取得了长足发展。
当年2月,两家公司合资成立了“三洋海尔株式会社”。此后,双方在家电销售、技术合作、售后服务等领域展开了深入合作。至今,海尔在日家电售后服务仍能通过三洋在日本各地的售后服务窗口受理。
2003年8月20日晚,中国最大家电企业海尔集团在东京银座大街点亮了霓虹灯广告塔。杜镜国表示,银座广告塔是中国企业在日本的第一座广告塔,那里的户外广告价格也是全球最贵的,但日本人不会议论广告塔花费了多少资金,他们在乎中国家电企业进入了以家电产业闻名的日本市场。日本媒体称之为“狼来了”。
2006年10月27日,海尔与三洋电机在大阪成立了新合资公司“海尔三洋电器株式会社”,这是一个由海尔控股的研发机构,三洋原冰箱开发团队整体进入新的合资公司。
2007年3月,三洋电机公司解散了合资公司“三洋海尔”,销售业务由海尔集团在日本设立的“海尔日本控股株式会社”独立负责。海尔在日本市场摸索了5年之后,重新将销售自主权握在了自己手上。
公开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电冰箱市场份额中,海尔、松下(包括三洋)分别占比12.6%、4.4%,排名分别为第一、第七;洗衣机市场份额中,两者分别占比9.2%、5.5%,排名分别为第二、第六。毋庸置疑,收购之后的国际化效应、规模效应会放大。目前全球白色家电正在重组,海尔的动力最足。中外白色家电市场进入交接班中,全球白色家电正在被中国接手。
目前,日本国内的白色家电销售正处于“夏季热潮期”,日本相关人士认为海尔此时介入收购“时机不错”。《日本经济新闻》指出,“吃进”三洋对于海尔的品牌效应和研发能力都是一个台阶式的提升,将进一步扩大海尔的海外市场占有率。《产经新闻》则认为, “拥有传统工艺的日本家电企业”正在丧失优势和市场份额,中国企业并购活跃“应当引起日本家电企业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