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坛
阮翔
吴宇森拍《赤壁》并不让我意外,但是吴宇森拍武侠却跌破了我的眼镜。因为吴的武侠是用枪的。
对吴大师的敬仰永远停留在小马哥的年代,停留在港片还没入好莱坞法眼,但是却真正风光无上的那些日子里。到了《赤壁》,吴宇森在我心里几乎死掉。不是他拍的不好,而是我接受不了。我接受不了的也不是他肆意篡改三国,而是《赤壁》几乎完全没有了中国的风骨。好莱坞是一把刻骨钢刀,能刻掉成龙也一样磨平吴宇森。
就这样,吴宇森一路走到了《剑雨》。
说是武侠电影,却取了这么一个恶俗的名字。在最初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我脑海中半推半就,朦朦胧胧得飘过了小马哥转身离我们而去的风衣,迎风展开,渐行渐远。这种带著风干后沧桑痕迹的幻视,是我不得不送给吴宇森的一声叹息。英雄迟暮才有晚节不保。既然已经《赤壁》过了,又何必《剑雨》呢?
我一直在想,吴大师居然敢把诸葛亮交给金城武,那他还有什么不敢的事情?所以得知《剑雨》的主演是韩国人,看到预告片里钢丝舞蹈一样无想象力的打斗设计,我都没有感到意外。看《剑雨》是因为要打发时间,是因为想看看吴在赤壁以后还能把电影拍得更烂不能,毕竟超越《赤壁》是件需要相当体力和智慧的事情。
一切的恶意都终止在我看完《剑雨》之后。
诚然,《剑雨》是部情节上粗糙的电影,前言不搭后语,急吼吼的仓皇无措,前后左右各自为政,南辕北辙,东倒西歪,有著80年代TVB肥皂剧的气味。如果你是个认真的人,细想《剑雨》的情节会青筋暴显,非责备求全而不能罢休。
但是我却看到了吴宇森的诚意和他想要奉献给大家的有关武侠电影的梦想。《剑雨》几乎让我忘记了吴大师刚刚拍过《赤壁》,一部给好莱坞看的却在中国电影院里大行其道的所谓古装巨片。剑雨的构图极其精致,这种精致绝不是张艺谋那种调色板不小心撒在电影屏幕上的毛糙暴躁,也不是陈凯歌那种山寨莎士比亚似的的故作高雅,它安静沉著,不紧不慢,带著中国的,古典的,一板一眼的恬静和温暖。同样是试图传承胡金铨的风骨,和徐克的飘逸狂放相比,从李安的《卧虎藏龙》到吴宇森的《剑雨》,李和吴两个人走的是不同的路线。如果说徐克是泼墨,那么吴要走的是工笔。看得出来,吴希望把武侠拉回中国来,不靠打斗,不靠奇幻,也不靠故事上刻意拔高的精神和气质,中国武侠的味道只在狭路相逢,峰回路转,百折不挠,只在山水,酒肆之中,阡陌,乡土之间,只在电光火石的剑光一现,不经意的回眸一望。我觉得吴想要传递给我们的,他几乎都做到了,只用了一部绝不完美的《剑雨》。
说来奇怪,我从来不喜欢《卧虎藏龙》,但是偏偏喜欢这部和《卧虎藏龙》气质相近的《剑雨》。要说原因,只怕是情节在作怪。我喜欢的武侠是单纯而且直接的东西。像《卧虎藏龙》那样,披著武侠的皮大谈所谓人性,所谓挣扎的不是我想要的武侠。《剑雨》才是我想要的武侠。寻仇,亡命,爱就“持子之手,与子偕老”,恨就“刀出鞘,血光现”,豪气是“拔剑四顾”,温情是“轻歌曼舞”。吴宇森在《赤壁》后的华丽转身,华丽到惊艳,如果他坚持下去,把情节做得更细腻没有漏洞,那么我们的武侠世界又回来了。看著这两年甄子丹扯著大旗,肌肉暴显,今天打日本人明天打西洋人,识大体顾大局的大侠大英雄在屏幕上窜来跳去,就会记起那些跟著徐克唱“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的日子。原以为,那些快乐的日子只剩下怀念,没想到现在居然是吴大师宇森接下武侠大旗继往开来。就算是昙花一现,也让我相当得快乐了一阵。
真的喜欢武侠的朋友,请去看看《剑雨》吧。
阮翔
吴宇森拍《赤壁》并不让我意外,但是吴宇森拍武侠却跌破了我的眼镜。因为吴的武侠是用枪的。
对吴大师的敬仰永远停留在小马哥的年代,停留在港片还没入好莱坞法眼,但是却真正风光无上的那些日子里。到了《赤壁》,吴宇森在我心里几乎死掉。不是他拍的不好,而是我接受不了。我接受不了的也不是他肆意篡改三国,而是《赤壁》几乎完全没有了中国的风骨。好莱坞是一把刻骨钢刀,能刻掉成龙也一样磨平吴宇森。
就这样,吴宇森一路走到了《剑雨》。
说是武侠电影,却取了这么一个恶俗的名字。在最初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我脑海中半推半就,朦朦胧胧得飘过了小马哥转身离我们而去的风衣,迎风展开,渐行渐远。这种带著风干后沧桑痕迹的幻视,是我不得不送给吴宇森的一声叹息。英雄迟暮才有晚节不保。既然已经《赤壁》过了,又何必《剑雨》呢?
我一直在想,吴大师居然敢把诸葛亮交给金城武,那他还有什么不敢的事情?所以得知《剑雨》的主演是韩国人,看到预告片里钢丝舞蹈一样无想象力的打斗设计,我都没有感到意外。看《剑雨》是因为要打发时间,是因为想看看吴在赤壁以后还能把电影拍得更烂不能,毕竟超越《赤壁》是件需要相当体力和智慧的事情。
一切的恶意都终止在我看完《剑雨》之后。
诚然,《剑雨》是部情节上粗糙的电影,前言不搭后语,急吼吼的仓皇无措,前后左右各自为政,南辕北辙,东倒西歪,有著80年代TVB肥皂剧的气味。如果你是个认真的人,细想《剑雨》的情节会青筋暴显,非责备求全而不能罢休。
但是我却看到了吴宇森的诚意和他想要奉献给大家的有关武侠电影的梦想。《剑雨》几乎让我忘记了吴大师刚刚拍过《赤壁》,一部给好莱坞看的却在中国电影院里大行其道的所谓古装巨片。剑雨的构图极其精致,这种精致绝不是张艺谋那种调色板不小心撒在电影屏幕上的毛糙暴躁,也不是陈凯歌那种山寨莎士比亚似的的故作高雅,它安静沉著,不紧不慢,带著中国的,古典的,一板一眼的恬静和温暖。同样是试图传承胡金铨的风骨,和徐克的飘逸狂放相比,从李安的《卧虎藏龙》到吴宇森的《剑雨》,李和吴两个人走的是不同的路线。如果说徐克是泼墨,那么吴要走的是工笔。看得出来,吴希望把武侠拉回中国来,不靠打斗,不靠奇幻,也不靠故事上刻意拔高的精神和气质,中国武侠的味道只在狭路相逢,峰回路转,百折不挠,只在山水,酒肆之中,阡陌,乡土之间,只在电光火石的剑光一现,不经意的回眸一望。我觉得吴想要传递给我们的,他几乎都做到了,只用了一部绝不完美的《剑雨》。
说来奇怪,我从来不喜欢《卧虎藏龙》,但是偏偏喜欢这部和《卧虎藏龙》气质相近的《剑雨》。要说原因,只怕是情节在作怪。我喜欢的武侠是单纯而且直接的东西。像《卧虎藏龙》那样,披著武侠的皮大谈所谓人性,所谓挣扎的不是我想要的武侠。《剑雨》才是我想要的武侠。寻仇,亡命,爱就“持子之手,与子偕老”,恨就“刀出鞘,血光现”,豪气是“拔剑四顾”,温情是“轻歌曼舞”。吴宇森在《赤壁》后的华丽转身,华丽到惊艳,如果他坚持下去,把情节做得更细腻没有漏洞,那么我们的武侠世界又回来了。看著这两年甄子丹扯著大旗,肌肉暴显,今天打日本人明天打西洋人,识大体顾大局的大侠大英雄在屏幕上窜来跳去,就会记起那些跟著徐克唱“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的日子。原以为,那些快乐的日子只剩下怀念,没想到现在居然是吴大师宇森接下武侠大旗继往开来。就算是昙花一现,也让我相当得快乐了一阵。
真的喜欢武侠的朋友,请去看看《剑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