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周宏)根据日本医师法,从2004年4月起开始实施“临床研修必修化”制度,导致日本医生集中到多病例的大都市,使得原来就地方医生不足的现象,变得越来越严重。作为解除地方医生紧缺策略,5月份岩手县将与中国医科大学“联姻”,从今年秋季开始引进小儿科和妇产科的中国医生,中国医生有望成为缓解日本地方医生紧缺的“救世主”。
据悉,因为从去年开始实施医师“临床研修必修化”制度后,使得岩手县原来就医生紧缺现象,显得更加突出。厚生劳动省2002年度实施的调查表明,全日本每10万人口平均对应医生为206.1人,而岩手县每10万人口对应医生则只有174.6人,相差31.5人。岩手县的小儿科、妇产科医生尤其短缺。岩手医大因为每年有新的毕业生加盟,使得医生得以确保,也可以向县内各地医院派遣中坚骨干医生,但过去每年平均有60到70名的应届毕业生加盟,去年却是零。
“ 临床研修必修化”要求,从2004年4月起,取得日本医生执照后,医生有义务进行临床研修2年,体验地区的保健及医疗。不论大学毕业何处,都须选择医院接受研修。这样,病例多、设施齐备的大都市医院,成为医生研修的首选,地方医院的医生就变得越来越少了。岩手医大2003年毕业生中,有约半数的41人留在校内的大学院或诊疗部门。“临床研修必修化”后,2004年的毕业生只有17人留校,而2005年则只有10名毕业生留校,岩手医大的医生紧缺现象日益严重,被派遣到各医院的医生被迫撤回岩手医大。
恰好中国医科大学的教授在岩手县环境保健研究中心,与日方共同研究课题。去年年底岩手县医疗国保课向其提出了引进中国医生的建议。因为中国医科大学是中国东北地区最高水平的医科大学,有用日语讲授医学课程的日本语班级,能说日语的医生大有人在。利用厚生劳动省的“临床修练制度”,将有诊疗经验和日本语会话能力的中国医科大医生,引进到日本国内指定医院进行研修是可能的,这样就可缓解日本地方医生不足的现象。
另据厚生劳动省医政局的统计显示,外国人医生利用“临床修练制度”来日研修,始于1987年,至2004年3月共计876人,其中中国人医生达540人,为最多。但为了增加地方大学医院的人员,行政上利用“临床修练制度”的例子尚属首次。“临床修练制度”的条件是,在外国有3年以上诊疗经验,具有可进行研修的日本语能力。而岩手医大正好是该制度的指定医院。
岩手县医疗国保课的负责人表示,县内现在小儿科和妇产科医生最紧缺,被迫停诊的医院很多。引进中国医科大医生之后,每周一次派遣岩手医大医生到各医院出诊,将成为可能。他们期待尽早引进中国医科大医生,来缓解岩手县医生紧缺现象。
据悉,因为从去年开始实施医师“临床研修必修化”制度后,使得岩手县原来就医生紧缺现象,显得更加突出。厚生劳动省2002年度实施的调查表明,全日本每10万人口平均对应医生为206.1人,而岩手县每10万人口对应医生则只有174.6人,相差31.5人。岩手县的小儿科、妇产科医生尤其短缺。岩手医大因为每年有新的毕业生加盟,使得医生得以确保,也可以向县内各地医院派遣中坚骨干医生,但过去每年平均有60到70名的应届毕业生加盟,去年却是零。
“ 临床研修必修化”要求,从2004年4月起,取得日本医生执照后,医生有义务进行临床研修2年,体验地区的保健及医疗。不论大学毕业何处,都须选择医院接受研修。这样,病例多、设施齐备的大都市医院,成为医生研修的首选,地方医院的医生就变得越来越少了。岩手医大2003年毕业生中,有约半数的41人留在校内的大学院或诊疗部门。“临床研修必修化”后,2004年的毕业生只有17人留校,而2005年则只有10名毕业生留校,岩手医大的医生紧缺现象日益严重,被派遣到各医院的医生被迫撤回岩手医大。
恰好中国医科大学的教授在岩手县环境保健研究中心,与日方共同研究课题。去年年底岩手县医疗国保课向其提出了引进中国医生的建议。因为中国医科大学是中国东北地区最高水平的医科大学,有用日语讲授医学课程的日本语班级,能说日语的医生大有人在。利用厚生劳动省的“临床修练制度”,将有诊疗经验和日本语会话能力的中国医科大医生,引进到日本国内指定医院进行研修是可能的,这样就可缓解日本地方医生不足的现象。
另据厚生劳动省医政局的统计显示,外国人医生利用“临床修练制度”来日研修,始于1987年,至2004年3月共计876人,其中中国人医生达540人,为最多。但为了增加地方大学医院的人员,行政上利用“临床修练制度”的例子尚属首次。“临床修练制度”的条件是,在外国有3年以上诊疗经验,具有可进行研修的日本语能力。而岩手医大正好是该制度的指定医院。
岩手县医疗国保课的负责人表示,县内现在小儿科和妇产科医生最紧缺,被迫停诊的医院很多。引进中国医科大医生之后,每周一次派遣岩手医大医生到各医院出诊,将成为可能。他们期待尽早引进中国医科大医生,来缓解岩手县医生紧缺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