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应该是提倡民主和自由的地方,但是不能保护我。有这种感觉的原留学生不只我一个。”
1989年天安门事件时,在大阪大学大学院研究社会学的46岁的赵京先生言词里透着气愤。
作为中国政府的公派留学生的赵先生,担任天安门事件后成立的民主化组织的关西地区代表。接近护照更新期限的1991年夏天,他到学校去咨询此事,他的指导教授要求他在向中国总领事馆提交的检讨书上签名。检讨书中写着“参加学业以外的活动是不恰当的。今后要专心学业”等内容。
关于这个事情,赵先生的指导教授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是“痛苦的记忆”。对于专心致力参加民主化运动的赵先生,中国政府施加了中止奖学金等压力。预感到赵先生的护照没有更新的希望,指导教授多次与总领事馆沟通,但是均不起作用。
到了1991年8月左右,无计可施的指导教授经历了一件奇妙的事情。
一天,事务所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里是一个男人的声音,也没有报上自己的名字,只说“请你来一下”。指导教授马上意识到:是赵先生的事。指导教授急忙来到离大学不远的那个被指定的地方,那是一个连招牌也是没有的杀风景的事务所。里面一位刚进入老年的日本男人,打开桌子上面的文件给指导教授看。上面记载着赵先生什么时候,参加了怎样的集会等,是一本有详细记录的资料簿。
“您作为指导教官是不合格的”。男人给他“定性,“给日中友好增添了裂痕,最好向总领事馆谢罪。”男人继续说道。并随后提出向总领馆提交检讨书,和在不给领事馆添麻烦的深夜去总领事馆谢罪的两点建议。
数日后的上午12点多,指导教授去了总领事馆谢罪。并且写了检讨书让赵先生签名,送到了总领事馆。不久赵先生的护照得以更新。
不明白那个男人究竟是什么人。指导教授现在回味认为可能是“想尽快将这件事处理掉,这是有权利的人的指示”。
赵先生在1995年,结束了日本的生活,远渡了美国。现在他所说的理由是“我认为这不是中国政府的政策,应该是仅对我个人的个案处理”。
日本政府在天安门事件以后,控制以人权问题批评中国。在发生赵先生的事的时候,海部首相作为发达国家首脑在事件后第一个访华,并表明一时冻结的日元贷款正式重新启动,着手对中关系的全面修复工作。
当时是外务省亚洲局长、原驻中国大使谷野作太郎回想当年时说道:“制裁中国对亚洲的和平、安定有好处吗?将来中国要在国际社会中处于怎样的地位?这些是作为邻国的第一课题”。
青山学院大学国际政治学教授高木诚一郎指出:“日本控制对中国的人权批判的理由之一,是因为历史问题。”日本政府担心中国政府拿出过去战争时期日军的行为来反击。
对体制不相同的邻国,日本要怎样相对?天安门事件提出的课题,现在也在持续。中国政府的“磁力”越过了大海,束缚着在日本华人。
报道原文刊登于《朝日新闻》2009年6月8日朝刊第3版
原文采写: 林 望
中文翻译: 李春雁
本文相关照片由《朝日新闻》独家提供
网站自我限定所载文章
天安门事件18年后的2007年6月4日,在日本的华人知识分子集会的网站“东洋镜”上刊载了一篇文章“我与六四”。
文中说:“不想说,但忍耐不住,还是要说。因为我目击了历史。”
从父亲那里听到了胡耀邦原总书记去世的消息,在胡耀邦的家里见到他的儿子胡德平先生,把装饰遗像的白花戴在胸前,来到天安门广场。成为统率学生的组织的顾问, 6月4日凌晨军队开枪……包含残酷的场面,所目击的武力镇压的状况都用流利的笔触进行了细致描绘。
作者的笔名是“黑白子”。究竟是位怎样的人物呢?
根据朋友们介绍,“黑白子”北京出身,父亲是胡耀邦的秘书。与胡耀邦的家人一起参加了胡耀邦的追悼会。因为“不能容忍虐杀人民的共产党”而出国,在1990年依靠父亲的关系来到日本。
“封存当时的经历”成了口头禅。但是在醉酒时说:“如果社会是大海,知识分子就是领航人。但是‘六四’以后,中国的知识分子沉默了,我也沉默了。这不是好事”。
在事件18年后,他解封了。文章质问,“事件已经过了18年,有变化吗? 有。进行绝食的学生和示威的民众没有了。事件已经过了18年,有变化吗? 没有。如果进行示威,军队、坦克、开枪……”
据与胡耀邦这个学生喜欢的超凡的领袖人物接近的人介绍,这篇文章对中国政府来说有挑衅性。
见到了“东洋镜”的创办者,49岁的陈君先生(化名)。本业是在首都圈的日本企业工作的IT技术人员。
他90年代来到日本。2006年5月开设网站,想使网站成为“在日本华人自由发表言论的茶馆(沙龙)”。约有100人参加。
刚开始“不希望参加者写政治方面的事”。因为一位报纸编辑说,“他每次回国的时候,都有公安人员跟踪”。但是“黑白子”的文章特例刊载了。“因为‘六四’对我们这代人来说,是不能消去的记忆”。
1个月后, “东洋镜”在中国突然不能看了。感到刊载“六四”的文章是被关闭的原因。以后5个管理者人商定,认为有“危险”的文章要彻底消除。难言的自我限制遮盖了“茶馆”。
报道原文刊登于《朝日新闻》2009年6月8日朝刊第3版
原文采写: 竹端直树
中文翻译: 李春雁
天安门记(中)
在日华人 第5部
1989年天安门事件时,在大阪大学大学院研究社会学的46岁的赵京先生言词里透着气愤。
作为中国政府的公派留学生的赵先生,担任天安门事件后成立的民主化组织的关西地区代表。接近护照更新期限的1991年夏天,他到学校去咨询此事,他的指导教授要求他在向中国总领事馆提交的检讨书上签名。检讨书中写着“参加学业以外的活动是不恰当的。今后要专心学业”等内容。
关于这个事情,赵先生的指导教授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是“痛苦的记忆”。对于专心致力参加民主化运动的赵先生,中国政府施加了中止奖学金等压力。预感到赵先生的护照没有更新的希望,指导教授多次与总领事馆沟通,但是均不起作用。
到了1991年8月左右,无计可施的指导教授经历了一件奇妙的事情。
一天,事务所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里是一个男人的声音,也没有报上自己的名字,只说“请你来一下”。指导教授马上意识到:是赵先生的事。指导教授急忙来到离大学不远的那个被指定的地方,那是一个连招牌也是没有的杀风景的事务所。里面一位刚进入老年的日本男人,打开桌子上面的文件给指导教授看。上面记载着赵先生什么时候,参加了怎样的集会等,是一本有详细记录的资料簿。
“您作为指导教官是不合格的”。男人给他“定性,“给日中友好增添了裂痕,最好向总领事馆谢罪。”男人继续说道。并随后提出向总领馆提交检讨书,和在不给领事馆添麻烦的深夜去总领事馆谢罪的两点建议。
数日后的上午12点多,指导教授去了总领事馆谢罪。并且写了检讨书让赵先生签名,送到了总领事馆。不久赵先生的护照得以更新。
不明白那个男人究竟是什么人。指导教授现在回味认为可能是“想尽快将这件事处理掉,这是有权利的人的指示”。
赵先生在1995年,结束了日本的生活,远渡了美国。现在他所说的理由是“我认为这不是中国政府的政策,应该是仅对我个人的个案处理”。
日本政府在天安门事件以后,控制以人权问题批评中国。在发生赵先生的事的时候,海部首相作为发达国家首脑在事件后第一个访华,并表明一时冻结的日元贷款正式重新启动,着手对中关系的全面修复工作。
当时是外务省亚洲局长、原驻中国大使谷野作太郎回想当年时说道:“制裁中国对亚洲的和平、安定有好处吗?将来中国要在国际社会中处于怎样的地位?这些是作为邻国的第一课题”。
青山学院大学国际政治学教授高木诚一郎指出:“日本控制对中国的人权批判的理由之一,是因为历史问题。”日本政府担心中国政府拿出过去战争时期日军的行为来反击。
对体制不相同的邻国,日本要怎样相对?天安门事件提出的课题,现在也在持续。中国政府的“磁力”越过了大海,束缚着在日本华人。
报道原文刊登于《朝日新闻》2009年6月8日朝刊第3版
原文采写: 林 望
中文翻译: 李春雁
本文相关照片由《朝日新闻》独家提供
网站自我限定所载文章
天安门事件18年后的2007年6月4日,在日本的华人知识分子集会的网站“东洋镜”上刊载了一篇文章“我与六四”。
文中说:“不想说,但忍耐不住,还是要说。因为我目击了历史。”
从父亲那里听到了胡耀邦原总书记去世的消息,在胡耀邦的家里见到他的儿子胡德平先生,把装饰遗像的白花戴在胸前,来到天安门广场。成为统率学生的组织的顾问, 6月4日凌晨军队开枪……包含残酷的场面,所目击的武力镇压的状况都用流利的笔触进行了细致描绘。
作者的笔名是“黑白子”。究竟是位怎样的人物呢?
根据朋友们介绍,“黑白子”北京出身,父亲是胡耀邦的秘书。与胡耀邦的家人一起参加了胡耀邦的追悼会。因为“不能容忍虐杀人民的共产党”而出国,在1990年依靠父亲的关系来到日本。
“封存当时的经历”成了口头禅。但是在醉酒时说:“如果社会是大海,知识分子就是领航人。但是‘六四’以后,中国的知识分子沉默了,我也沉默了。这不是好事”。
在事件18年后,他解封了。文章质问,“事件已经过了18年,有变化吗? 有。进行绝食的学生和示威的民众没有了。事件已经过了18年,有变化吗? 没有。如果进行示威,军队、坦克、开枪……”
据与胡耀邦这个学生喜欢的超凡的领袖人物接近的人介绍,这篇文章对中国政府来说有挑衅性。
见到了“东洋镜”的创办者,49岁的陈君先生(化名)。本业是在首都圈的日本企业工作的IT技术人员。
他90年代来到日本。2006年5月开设网站,想使网站成为“在日本华人自由发表言论的茶馆(沙龙)”。约有100人参加。
刚开始“不希望参加者写政治方面的事”。因为一位报纸编辑说,“他每次回国的时候,都有公安人员跟踪”。但是“黑白子”的文章特例刊载了。“因为‘六四’对我们这代人来说,是不能消去的记忆”。
1个月后, “东洋镜”在中国突然不能看了。感到刊载“六四”的文章是被关闭的原因。以后5个管理者人商定,认为有“危险”的文章要彻底消除。难言的自我限制遮盖了“茶馆”。
报道原文刊登于《朝日新闻》2009年6月8日朝刊第3版
原文采写: 竹端直树
中文翻译: 李春雁
天安门记(中)
在日华人 第5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