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后继:以天安门事件为象征继续寻求民主
日期: 2009/06/24 13:43
后继:以天安门事件为象征继续寻求民主
6月4日,是天安门事件20周年,那天晚上,在东京池袋的剧场会议室里举行的集会了汇集了100人多人。经过20年逐渐凋零的民主化运动在这一天却出现了几张新面孔。

来自上海的人权活动家、冯正虎(54岁)就是其中的新面孔之一。坐在在话筒前,冯正虎说:“ 20年前如果接受了学生们的呼声,中国的经济也许将更加发展,中国已经应该成为民主的文明国家了。”

1989年5月末,当时还是上海市某民间经济研究所所长的冯正虎,由于发表了反对军队镇压民主化运动的声明,被撤去所长的职务。从那时起,冯正虎一直持续从事民主化及人权活动。在去年北京奥运期间,时常能够看见他活动的身影,有时中国当局强制他出境。但是他至今仍然全力开展对抗活动。

 冯正虎在日本曾经有过留学的经验。他与在日华人的民主化组织合流,结成了寻求在中国尊重人权的“中国留日创业者联盟”。冯正虎表示,“在日本言论活动都是自由的,而且地理条件临近中国,往返于日中之间十分便利”。

尽管如此,在日中之间从事活动依然相当困难。冯正虎今年2月在北京被当局拘留后,以天安门20周年的6月4日过后才能回中国为条件释放,并于今年4月来日。
6月7日在返回上海途中,在机场被拒绝入境。询问围在身边警官原因,警官告诉他“是上级的指示”。随后将前往日本的机票交给他,冯正虎无奈被迫返回。

  在池袋的集会上,今年3月刚刚被日本法务省认定为难民的夏一凡(52岁)也正好在座。

  夏一凡是原广东省某市的干部。因为实在看不惯当地因贪污致使耐震强度不足等豆腐渣工程的横行,他向上级领导提意见要求改进,因此招致迫害。感到人身危险,夏一凡于2002年11月,参加了中国团体客访日旅行。在抵达成田机场后马上跳上出租车,跑进东京入国管理局,寻求难民保护。

  天安门事件以后,由于经济发展气势如虹致使中国的民主化运动衰弱。对各地出现的官僚腐败和侵害人权的批判和抗议现在也都被封杀。参加池袋集会的人们的活动虽然各种各样,但是他们的共同愿望是寻求民主化,“莫忘天安门事件”。

  家住埼玉县的在日本华人女性陈伟华(46岁),是第一次出席纪念天安门事件的集会。

  1993年陈伟华来日留学。2007年6月,当时在日本金融会社就职的陈伟华接到母亲来自上海的电话,母亲告诉她“你哥哥有生命危险”。陈伟华的哥哥陈小明是著名的人权活动家。支援那些被强制拆迁的人们。在惊慌中赶回国的陈伟华看到,因为过去的人权活动原本正在服刑的哥哥,已经以需要“治病”的理由被假释了。陈小明全身净都是淤血而且内脏出血很厉害,假释2天后就死了。

  确信哥哥在狱中遭到虐待的陈伟华,给上海市政府等重复递交请愿书没有结果,无奈于去年11月返回了日本。

  去年12月,陈伟华认识了在日本华人男性、宁化敏 (49岁)。和她一样,宁化敏也失去了哥哥,但是由于犯人和警察串通一气搜查一直没有进展。通过宁化敏,陈伟华又认识了正在为兄弟喊冤的2位来自中国福建省的主妇。4人结成“在日本华侨冤民联盟”。随后,又有3名在日本华人与他们取得了联络。

  在日本华人已经达到70万人,是在日本生活的外国人中的最大群体。而被卷进中国问题的在日华人也在增加。

  陈伟华说,“拥有同样遭遇的人应该不在少数,在中国可能立刻被警察捉住,而在日本可以发出抗议的声音,也想多增加一些伙伴”。

报道原文刊登于《朝日新闻》2009年6月9日朝刊第3版
原文采写: 山根佑作
中文翻译: 武 宪
本文相关照片由《朝日新闻》独家提供


发展的阴影 追问差距

天安门事件以后,中国社会完成了经济发展。但也有人经历了天安门事件后追究中国的“差距问题”。

  家住茨城县的记者班忠义(50岁),1989年在东京留学时参加了民主化示威游行。从2004年开始,班忠义在云南省丽江市生活了约3年。访问了地处山间的贫困家庭。

  到处都是缝隙的木造房子里几乎没有什么家具。因为营养状况不好,孩子们的年龄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小。有的初中女学生3年里每天都穿一件衣服。有的家庭一年的收入只有约1千元人民币左右(约1万5千日元)。

  他拍摄的这里的穷孩子的作品,2006年在中国的记录片节上获奖。但是,作品中不得不避开对政府的批判。去年8月,班忠义再次返回日本。班忠义表示,“如果没有民主化,政府几乎不会关注贫困的人们”。

5月,在神户市召开的市民讲座上,大学非专职讲师刘燕子女士拿出1本书--《中国低层访谈录》。流浪儿、地下天主教徒、蒙冤的农民……该书汇集了那些被国家抛弃、虐待的人们的心声。著名诗人廖亦武先生,在批判政府镇压天安门事件并因此服刑,出狱后他访问了在社会底层边缘上挣扎的人们。2001年《中国低层访谈录》刚一出版,就成了禁书。

  刘燕子女士91年来日留学,与志趣相投的留学生们一道创刊文艺杂志,介绍中国地下诗坛和流亡作家们。刘燕子女士与廖亦武先生多次在中国相会,现在在日本出版了日语版《中国低层访谈录》。

  中国在高速的经济发展背后蔓延着种种矛盾。受到这一矛盾影响的人们和天安门一代连在一起。虽然表面上街头的民主活动看不见了,但是,天安门事件作为寻求民主化人们的象征仍然健在。

报道原文刊登于《朝日新闻》2009年6月9日朝刊第3版
原文采写: 浅仓拓也
中文翻译: 武 宪

照片说明

3-a在记者会上说明人权活动的冯正虎先生(右)。为抗议天安门事件而结成的“民主中国阵线”日本支部主席的林飞先生同席。4月27日,东京都文京区,樫山晃生摄影Ⓒ朝日新闻

天安门记(下)
在日华人 第5部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2/107491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