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陈鹰
去年的黑色五月,汶川大地震。日本国际救援队在一对罹难母女遗体前肃立默哀的照片,曾经感动了许多中国民众。地震一年后的今天,当时的日本国际救援队队长、现任日本外务省国际协力局国际紧急援助室室长小泉崇,接受《中文导报》记者专访时,仍然不能忘记那时的悲伤与感动。
在纪念四川地震一周年的摄影展开幕式上,小泉崇提到,去年在四川灾区用过的一件工作服,他一直精心保存著。他说,这不仅是他工作中一段难忘经历的见证,也会成为他一生的宝贵财富。看到这件工作服,他为四川灾区民众在巨大灾难面前表现出的坚强与坚韧而感动,为中国人民战胜困难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而感动,对自强不息的中国人民充满敬意。
小泉崇回忆起一年前赶赴中国四川灾区时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
5月12日,四川发生地震后,日本已经做好了赴灾区救援的准备。5月13日,救援队员赶到成田机场待命。后因中国说没有做好准备,救援队员暂时返回。5月15日中午,接到中国方面通知,说接受救援队工作已准备好,日本救援队6小时后就登机出发。这是日本接到受灾国家通知后出发最快的一次救援行动。后来得知,他们是到达灾区现场最早的一支国际救援队,也是中国接受的第一支来自国外的救援队伍。
小泉崇说,5月16日凌晨2时,我们到达成都。随后乘坐大巴,按照中方安排前往青川县官庄镇。但到达当地后,却不得不放弃了搜救工作,原因是当地情况超出了我们的救援能力。我们的装备主要用于营救在倒塌建筑物里的受困人员,但当地却是滑坡。要挖掉盖住村庄的砂石,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我们第一批30几人,可以说毫无作用。后来与中方协商,中方了解了我们的装备与能力特点,又安排我们到了青川县乔庄镇。那里比较适合处理城市型灾害的救援队发挥作用。
当天夜里,有消息说,一家医院里压著一对母婴。我们从3点半开始抢救,到第二天,5月17日早上7点半左右,挖到了母亲和婴儿,但是非常遗憾,她们已经去世了。当时,她们都是脸朝下,好像母亲要保护婴儿,婴儿也要保护妈妈一样。看到这样悲惨的景象,不少救援队员都流下了热泪。大家自发地排成队,向母女遗体肃立默哀。我要说明,这次默哀,不是我或者其他人下的命令。当时大家都非常难过,非常同情遇难的母女,大家是自发的、自然地集中在一个地方面向母女遗体默哀的。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中,她们的亲属还向我们表示谢意。他们的坚强也感动了我们。
我还要说一件事。挖出这对母女后,我们将要离开当地。一家餐厅的店长,就在他已经被震毁的餐厅院子里,给我们煮了稀饭,拿出了仅有的一点榨菜。店长抱歉地说,对不起,我只能做出这点东西了。对于我们来说,在这种情况下,能吃点热的东西已经是很高的享受了。那时的情景和感动我至今没有忘记。
17日中午,第二批救援队抵达乔庄镇,根据中方要求,我们赶到北川。
到达北川时已是深夜。大雨中,当地人让我们先休息一下,但我们真是救人心切,我们要求先用生命探测仪测试一下废墟下还有没有生命迹象。第二天,救援队分两批展开搜救行动,我们希望能够找到幸存者,但非常遗憾,到最后我们只能找到遗体,一共14具遗体。
曾有报道说,日本救援队在收容遗体时,对女性死者是用带著小花的收容袋收容的。对此,小泉崇没有否认。他说,在日本,对遗体是带著尊敬与敬畏心情的。当找到年轻的女性罹难者遗体时,他们想给死者以最后的尊严与安慰,想藉此最后表达一下惜别的心情。
日本是地震多发国家,小泉崇又是国际紧急援助专业人士。对中国突发救灾工作,小泉先生表示:实际上在这样大的突发灾难面前,中国政府和民间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尤其对于中国出现那么多志愿者,以及全国支援灾区的捐助行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说有需要改进与加强的地方,我认为,信息的沟通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我们和当地各方面之间的情报信息能及时准确地沟通,抢救成果会更加显著。做到这一点不应该是很困难的事情,但需要在平时就做好各方面的应急准备。
地震过去一年了,小泉先生和救援队成员此后有没有去过震区呢?小泉先生说,他自己一直没有再去四川,但他的朋友仍在四川从事灾后恢复工作,小泉与他们一直保持著联系,经常通过各种方式了解与关注著灾区的情况。他说,去年带领救援队到四川,他是第一次去中国,却又是在那样一个极其特殊的背景下去到中国。结束工作离开灾区时,当地人举著横幅热烈鼓掌欢送日本救援队的场景,他仍然记在心里。如果有机会,他愿意再去四川看看震后恢复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