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庚欣
汶川地震,转瞬周年。许多人可能觉得时间过得真快,但灾区的人们至今可能还是度日如年。因为越是在和平、安定的生活中,在众多素不相识人们的关爱中,失去爱人亲人、失去身心幸福的伤痛,就越显得沉重。
近来,人们都在议论如何纪念汶川地震周年,方方面面都在准备以各种方式回首这个不敢忘却的日子。我彻夜诵读著网上的文稿,在东方欲晓之际,心中涌出通俗但未必易行的两个短句∶少悲情多鼓劲,少颂歌多反省。
灾后释放悲情,这是所有人类共有的正常情感。倾诉、发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我们失去亲人的悲痛,对逝者也是一种告慰。但是,整整一年来,灾区的老少亲人给我们的感动,并不仅仅是眼泪悲痛,更有英雄豪情。这里有“铁肩担道义”的谭天秋老师,也有“妙语著文章”的“可乐男孩”。如果说谭天秋酷似谭嗣同的舍身取义使众人望尘莫及,那么“可乐男孩”面对灾难的坦然、乐观,可能对于多数人更具普遍意义。
回首2008,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为北京奥运的空前盛况自豪,但我更为谭天秋、“可乐男孩”们的万丈豪情而感动。这是人性的真谛,生命的精髓,不朽的灵魂。这种豪情已跨出了一方水土,超越了灾难重重,成为全体人类永恒的财富。川震周年,悲痛是情理必然,也无须掩饰;但只是作为纪念活动,似乎更应以鼓劲为主,多一些乐观豪情。尤其要尊重亲历者的感受,不要刻意去揭开他们刚刚愈合、不愿触碰的伤疤,仅仅为悲情而悲情。
所谓少颂歌多反省,是一个更为沉重的话题。我们的社会每逢遭遇重大灾难,最后似乎总是颂歌多于反省。不错,灾难中涌现的“好人好事”确实感人,理应赞颂。但我们面对的毕竟是这样重大的灾害,我们平时防灾乃至救灾工作是不是更需要反省呢?例如,同为地震灾害包括其他灾难等,为什么我们的伤亡人数与有些国家相比似乎总是偏多呢?这里除去预报能力、地质条件等我们尚不可为的部分,有哪些是我们可为而不作为,或作为不够而致呢?近来,有关部门公布了死难学生人数,但还是否认有建筑质量造成伤亡的因素,这是不是还有文过饰非的影子呢?遇到这样的大地震,每个人的良心也都受到了震动,这是反省、改革的难得机遇,如果这时还只能说好话,不能批评、反省,那么在平时松散的环境下就难有作为了。
几万人的逝去,是我们的民族及整个人类付出的高昂代价,换来的应该更多是痛心疾首的反省与“亡羊补牢”的努力。这既是对死者亡灵的一个交代,也是为我们的明天提供安全的保障。近来,甲型流感从美洲袭来,中国上下马上以当年抗击非典的经验应对,虽有粗糙之处,但效果明显,可见非典后我们的反省及改革已初见成效。我们用行动告慰了非典时的逝者,是他们的牺牲,使我们的民族学会了保护生命的新方法,并从体制到技术、设施建设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等,都经历了重大的转变。如果再一次遇到地震之类的灾害,我们能像这次对应甲型流感这样以焕然一新的姿态有备无患吗?
辛德勒在纳粹大屠杀中,作出了自己特殊的人道努力后,却一直在忏悔:“我还可以再多救一个人。”因为,“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整个世界。”时隔60年后,我们是否也应以此作为一种道德的追求呢?在川震周年祭之际,面对八万亡灵的眼睛、破碎待整的山河,我们最好不要为自己作了些许好事而自喜,更不要盘算自己在其间的“得失”,而应反省自己及我们的国家、社会、企业、个人有哪些做得还不够。地震随时都会再次袭来,我们不敢有丝毫懈怠。我们应以死难者的名义呼吁:少一些庸俗的掌声、鲜花,多一些诚恳的反省、批评与行动,这是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