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杨文凯
日本中华总商会在3月6日举行了一年一度的会员总会,EPS株式会社社长严浩受到了理事会推荐,出任日本中华总商会第四任会长——这也是严浩第二次担任代表日本华商群体的总商会会长。
自1999年9月9日成立以来,日本中华总商会走过了十年发展之路,也举办了世界华商大会这样有影响的大型活动,树立了品牌,产生了影响。如今,面临著第二个发展的十年,总商会如何继往开来,扩大规模、更上层楼,受到华人社会关注。二度出任总商会会长的严浩,日前接受《中文导报》专访,谈了个人的心情、总商会存在的理由,以及未来的发展视野。
严浩创办的EPS株式会社,是东证一部上市企业,也是在日华人企业中的翘楚。严浩本人曾在2000年至2003年担任日本中华总商会会长,并成功实现了申办世界华商大会的目标。总商会理事会任期3年一届,今年进入第十个年头,也诞生了第四届理事会。严浩受第四届理事会推荐,担任新一届日本中华总商会会长。
接受专访时,严浩表示,自己从1999年总商会成立时就参与组织筹备工作,十年来与总商会一起经历了各种风雨,完成了多样工作,也实现了成长。严浩说:我对总商会是有感情的,非常感谢大家信任我,推荐我担任新一届会长,我会尽职尽力去做。总商会经历十年成长,奠定了继续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对过去做得不够的地方,今后要进一步改进完善,做得更好。
严浩表示,日本中华总商会在1999年9月成立,可谓是应运而生。当时日本华商的力量还很薄弱,不少在80年代初期或中期来到日本的华人开始创业,许多新华侨华人企业起步只有几年,但这却成为中华总商会诞生的背景。严浩个人认为,总商会成立十年以来,不管怎么说,能够存在下来就是最大的成绩。如果拿做企业来比喻,有统计显示,50%以上新创业公司在3年内都会消失。因此,能持续十年以上的企业、组织、团体等,无论如何都具备了存在下去的理由。
中华总商会与其他社团一样,刚成立时,大家有兴趣、有热情,热闹过一阵,但以后走向平静。特别在神户成功举办了第九届世界华商大会之后,社会上产生了“总商会存在的意义消失了”这样的看法。对总商会来说,这是值得认真反思的。严浩认为,日本中华总商会不是为了举办世界华商大会而存在的,相反,总商会是通过举办世界华商大会扩大了影响,让日本社会、中国社会、全世界的华人世界都了解日本存在著中华总商会。这样的结果,对日本华人社会而言,意义不小。
有关总商会的定位,严浩坚持了他一贯的主张,也就是对“日本中华总商会”的名称进行分段解读。他说:这个团体首先是“总商会”,是由在日华人经营者组成的团体,在商言商是第一位的。总商会的首要任务是促进会员之间的交流,立足会员,面向华人,为他们创造交流平台、提供信息服务,同时也提供学习机会和商业机会,促进会员企业在日发展事业;其次是“中华”,包含了两层含义:一要与祖籍国展开交流,尤其应重点与国内经济界进行交流;二要与全球华人世界进行交流,扩展视野,互通有无;其三是“日本”,指总商会要与所在国日本社会展开交流,要了解日本,熟悉日本经济界,与日本社会融合。
严浩说,日本中华总商会诞生十年,有成功,也有欠缺。绝大部分理事和会员都是身在第一线的经营者,他们参加总商会的工作,许多是义务性付出,在时间和精神上都有局限。另外,总商会在运作方面远没有形成成熟的机制,今后需要改进。不过,十年的时间,考验了企业,考验了商会,也考验了个人。能够坚持下来的会员,都是真正希望商会继续发展的人,都是愿意付出、有热情、有责任的人。大家在这方面已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为总商会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严浩表示,在日华人社会超过70万人,估计有近1/3的人都通过各种方式从事与商务有关的活动。华人社会形形色色,藏龙卧虎,这为总商会提供了充足的预备队。总商会的工作重点,首先是继续发展会员,不断扩大规模,尤其要吸收在日本有社会代表性和行业代表性的企业,提升总商会的权威和影响力。其次,如何做好总商会,没有特效药,就是要加强事务局工作,多搞一些惯例化、定常化活动,比如定期与中国、海外、日本方面展开交流;定期组织会员之间的文体活动等;其三,让会员通讯成为会员之间的纽带,提高会员的归宿感。
日本中华总商会在过去十年中,不仅在商言商,也发挥了不少社会作用。比如在非典期间,总商会动员组织了华人社会的首次募捐集会;在汶川大地震时,以总商会名义捐款1300万日元,以会员个人和企业名义捐助的善款更难以统计,这些都体现了在日华商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中国的深厚情义,发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严浩表示,第四届理事会的3年任期,也是为今后十年的总商会发展打基础阶段。通过一步一步做好可持续的工作,让总商会成为有力量的团体,成为华人企业家理所当然的代表,成为在日华人社会的品牌和脸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