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是一个在浙江留学不到两年的外国学生表演的音乐诗歌。日前,“梦行浙江——外国留学生中华才艺展”于浙江理工大学举行,来自全省20多所高校的留学生共同演绎了浓浓的中华情结。留学生们标准的普通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准理解,赢得了阵阵掌声。在赞叹和佩服之余,的确也值得我们好好反思。
老外学汉语,并且学得非常好,当然是好事。有人曾指出,语言和经济腾飞成正相关,经济越发展,语言的魅力就越突出。随着愈来愈多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和生活,对中国的理解就会越来越深入,相互之间就更为容易建立互信和合作。这些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只是,与老外的汉语越来越流利相对应,却是“大学生汉语水平愈来愈堪忧”的报道经常见诸报端。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无言的讽刺”。“天个一方、走头无路、悬梁刺骨”……你见过这些令人哭笑不得的成语吗?不久前,在郑州某高校文科类专业的语文摸底考试中,就多次在学生答卷中出现这样的成语。油画大师陈丹青曾经说:“现在的大学生中文水平已经相当可怕”,原因是“就连递上来的纸条都错别字连篇”。
汉语对于国人的重要意义毋庸赘言,很多大学生的汉语水平却日渐使人觉得“可怕”,其中既有“百字申请书出现28个错别字”的荒唐,也有“汉语言文字大赛上败给留学生队”的尴尬。遗憾的是,与英语教学的贯穿始终相比,汉语教学在进入大学阶段之后,除却一些文科专业外已经基本取消,有的也是名不副实。于是,在大学生纷纷将主要精力用来学习英语的同时,用在汉语学习上的时间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大学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化日渐冷漠,这无疑是一种令人痛心的局面。
曾几何时,我们需要到外国的图书馆去收集和复印有关中国的资料,我们价值连城的文物成了国外博物馆的展品,我们也对韩国要拿“中秋节”申遗心有不平……许多文化和文明的象征和符号因为各种原因而“流落海外”。对于汉语而言,如若现在的状况不加以改善,恐怕“向外国人学汉语”的尴尬就并非是纯粹的想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