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追忆八十年代文化启蒙
日期: 08年12月1期

20年的间隔和缓冲,足够让人们站得更高、看得更清晰:虽然不能还原80年代,但20年的时间,人们获得的信息量以及视野、阅历都在大大拓展,这有利于从不同的角度去回顾历史。

阿城、北岛、陈丹青、崔健、刘索拉、田壮壮……这一连串名字和四月影会无名画会第五代导演等文化现象,共同代表著20世纪80年代文化艺术的回归与觉醒。20馀年后的今天,那个以文化热著称的年代又被热闹地提起,三联书店于5月推出著名旅美女作家查建英主编的《八十年代.访谈录》。该书对11位成名于上世纪80年代的作家、艺术家、学者和批评家进行深度访谈,试图立体地还原和反思那个在中国20世纪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代。

迟到的青春期

查建英心中的上世纪80年代是当代中国一个短暂、脆弱却令人心动的浪漫年代。1981年到1987年间赴美读书,虽然在80年代中只有4年时间在场,但正因为我体验过上世纪70年代的封闭,那段时间每每通过书信知道国内有摇滚乐了,或者很多人看萨特等等,便觉得十分激动,更感觉这迟到的青春期弥足珍贵。我近年常常在饭桌旁、朋友间听到有关那个年代种种人与事的即兴回忆。比如大家回忆李陀,他是1939年出生,在80年代却经常把他们那些中年人……这样的话挂在嘴边,现在觉得好笑——他那时可不就是个中年人!但这实际上反映了那个年代,大家在精神饥渴之后,发现所有的事都是前所未有的新鲜,这些东西不停地冲击著我们的脑子,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从未有过的年轻!我发现大家并没有淡忘那段历史。

我不找80年代,80年代找到我头上来了,查建英对80年代的感情由来已久,但真正展开这一大型深度访谈却是受洪晃启发。正如李陀所说,80年代问题复杂又重要,甚至可以开一门80年代学的课程。查建英选择了从文化热这一角度切入:开始我只打算找几个人聊聊,写一篇关于80年代的文章,但我很快发现这些80年代人经过十几年沉淀、积累、云游世界,人人一脑袋见识。我无法丢掉这么多珍贵的材料,随便给读者端上一盘速成的杂碎。于是,索性增加访谈人数,拓宽角度,集结成书。

该书的责编吴彬则表示:查建英和很多人一样,有80年代情结。毕竟那个时期是不可复制的,那是很多人学术、艺术生命上的黄金时期。而查建英缺失了一部分80年代的记忆,这在她是一种遗憾,但可能更是一种冲击,使她更想去了解、挖掘、还原那个年代。

意外收获:弄潮儿背后的故事

查建英曾经的小说《到美国去!到美国去!》和《丛林下的冰河》开了留学生文学的先河,她也用笔名扎西多长期为《万象》、《读书》、《纽约客》、《纽约时报》等撰稿。这种特殊的学术背景和个人经历,使她有自信不看这些被访对象以前的访问,在采访前她对被访人能谈到什么程度已有一个大体的预期。谈话双方知识水平的对等,使其演绎成为一场场智慧的激荡。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85/90990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