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老北京的厂甸
日期: 07年02月2期

 

北京和平门外的琉璃厂,早在元朝时期就曾是烧制五彩琉璃制品的窑区。在辽代,这里是南京郊外燕下乡海王村,金代中都城建立后改称海王庙,虽比较荒凉,但因当地有一座著名的延寿大庙,因而显得比较重要。

明永乐年间大规模修建北京城和皇宫,在这一带设官琉璃窑,烧制五彩琉璃砖瓦、脊兽及其它制品,琉璃厂作为工地的标志而逐渐传开了。嘉靖年间北京外城筑成,这里也由原来的的城郊变成了城内,不像过去那样荒凉,并已开成一些街道,琉璃厂便成了地名。

根据明末清初的一些文献记载,当时的琉璃厂附近,大概就和近代的百货市场差不多,是一些流动摊贩的集中地,琉璃厂文化街和厂甸市场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到了清代后期,因琉璃窑“密迩宫阙,烟燧弥漫,殊违体制”,于是“奉旨”迁到了京西三家店附近(今门头沟区琉璃渠),琉璃厂作为一条文化街,更有了发展的馀地和条件。

北京人喜欢逛厂甸,每年一度的厂甸集市热闹非凡,从琉璃厂东街至西门,海王村大门内外,火神庙附近,以及南新华街形成了一个大集市,全城的商贩纷纷前来建肆设摊,百货杂陈,灯屏闪耀,书画充栋,文玩填街,日用杂品、儿童玩具、风味小吃、乾鲜果品,以至杂技百戏,无不具备。那一米多长的大糖葫芦,那嘎嘎作响的各式风车,那多姿多彩的大小风筝,那怪模怪样的鬼脸面具,还有那一抖千转的空竹……无一不令京城老幼倾倒。逛厂甸是老北京人过春节时最大的乐趣,上至贵族后裔、官宦子弟,下至城内外的平民百姓,无不来此观、玩、吃、买,游人极盛,摩肩接踵,几无插足之地。1963年在此举办了最后一次厂甸集会,规模空前,有近800个大、中、小货摊,从和平门一直摆到虎坊桥十字路口,长达3华里多,街两旁摊位邻比,游人如织,总数达400多万人次。后来直到2001年才又重新成为京城惟一不收门票的开放式庙会。

售、放风筝,是厂甸的众多具有民间特色的活动之一。风筝又叫纸鸢、鹞子。在鸢背上装有丝条做的弓弦,风吹弦响,发出音响如古筝声,故人称风筝。风筝故乡的中国,明、清以来,北京就是风筝的传统产地之一,以制作精巧而著称。清朝时就在扎、糊、绘、放四艺方面发展到相当精的程度。

曹雪芹曾写过《南鹞北鸢考工志》,记载了许多风筝的品种,并有题咏绘图,《春明采风志》也记载了不少风筝品种名称,如比翼燕、瘦燕、双燕、蜈蚣、蜻蜓等。“其最奇者,雕与鹰式,一根提线,翱翔空中,遥睹之,逼真也”。清同治年间李静山在《增补都门纪略》中曾赋诗盛赞京城放风筝时的壮观场面:“不知弦索弄东风,只诛轻雷走碧空。试立御河桥上望,纸鸢无数夕阳中。”

厂甸的另一个特点是风味小吃荟萃,各种形式的美食令人眼花缭乱。其中最有特点的是大串糖葫芦,它是用数十个山楂果用荆条串制而成,果上蘸满饴糖,其中还有夹以芝麻的。也有用白蜜蘸裹的,但为数不多。大糖葫芦有6尺、4尺、3尺等大小尺寸,最高的长达丈许,顶端插上纸制彩色小旗,是儿童喜爱的春节食品。旧时诗人咏都市风光,也有以“大糖葫芦”为题的,如清《桃花扇》作者孔尚任就有“其馀吹器多,葫芦一串蘸冰糖,画角仰天鸣,冰柱抽一丈”的诗句。《厂甸正月竹枝词》亦有云:“雪晴满路是泥塘,车畔呼儿走不忙。三尺动摇风欲折,葫芦一串蘸冰糖。”北京的儿歌也有“正月初一逛厂甸,糖葫芦,好大串”的句子。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85/33502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