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晓峰(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2005年,中国和日本,渐行渐远。
谈到这一问题的征结,大多数中国人头脑中首先反映出来的,应该是日本人的历史认识问题。很多人感慨“家有恶邻”,叹息日本没有施罗德那样伟大的政治家,日本民族不像德意志民族那样勇于反省和承认自己的历史错误。这种看法在中国人中应该说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很多人心中的问题是:德国能,日本为什么不能?
但是,站在历史学者的立场看,今天我们面对的东亚局面和日本人的历史认识,都不是无源之水,都有其发展到今天的内在必然性。阅读《鸠山一郎回忆录》,时时让我感受到的,就是这种历史的必然性。
作为一个政治家,鸠山一郎在日本政坛被称为“悲运宰相”。他战后十年中的经历,非常富有戏剧性。
1946年4月,日本举行了战后第一次总选举。鸠山一郎率领的自由党在议会总选举中一举获得了141个议席,成了日本第一大党。正当他得到社会党阁外协助的承诺,开始组阁的时候,5月3日,麦克阿瑟发布了《关于国会议员的革职与排除》的备忘录,鸠山一郎被列入了革除公职者之列。“为山九仞,功亏一篑”,马上可以坐上的日本首相的交椅就这么擦肩而过。最后是连议席都没有的吉田茂登场,组成了吉田第一内阁。
时代发展到1951年,鸠山一郎终于即将从“必须革除公职者”行列中被解放出来,以他为核心的新党也启动在即。他重新活跃于日本政治中枢似乎指日可待。可是就在马上被解放之前,他又因脑溢血倒了下来。一拖再拖,鸠山当上日本首相,已经是1954年10月。
鸠山一郎在战后日本政治舞台的谢幕,也和登场一样极富戏剧性。鸠山一郎一生反共,但他任日本总理期间的最大成就,却要数1956年与苏联签定《共同宣言》。《鸠山一郎回忆录》写到《共同宣言》签字仪式结束后,在克里姆林宫雪白的大理石墙壁的大厅里举行了盛大招待会。当乐队在1500人的来宾面前演奏日本国歌时,他百感交集,热泪盈眶。1952年9月18日,苏联否决了日本申请加入联合国的提案。现在有了这份日苏共同宣言,日本就得到了正式加入联合国的门票。1956年12月18日,第11届联合国大会全体一致承认日本加入联合国,这标志著日本重新正式回到国际大舞台上。
12月20日,鸠山内阁即宣布总辞职。
1946年战后美国占领当局对日本的战争参与者及参与团体的严厉整肃以及后来这一整肃活动的解除,可以说是一度左右了鸠山一郎政治生命的重大事件。从日本战后历史上看,这也是战后日本发展过程中出现巨大转变的标志性事件。
1946年战后美国占领当局对日本的战争参与者及参与团体的严厉整肃,是盟军总司令部(GHQ)依据《关于革除不适宜从事公务者公职之备忘录》(SCAPIN/550)和《关于废除政党、政治结社、协会及其他团体之备忘录》(SCAPIN/548)实行的。对于美国占领当局,这一整肃活动早在计划之中。这一计划的最初目标,就是在日本新政府中彻底消除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的影响。因此在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手中持有的黑名单上,囊括了战争时期活跃一时的大日本政治会、大政翼赞会、翼赞政治会、大日本妇女联盟等团体组织的组织者们,参与制定相关政策的官吏也被收入革除公职的范围中。
自1945年9月开始,盟军总司令部(GHQ)开始启动通过解除日军武装、禁止军需生产、废除新闻管制、逮捕战犯、废除政治警察等政策,推动日本民主化的进程。上述整肃运动,就是推动日本民主化这一进程的重要一环。
1946年4月日本举行的战后第一次总选举,就是在“整肃”的飓风中进行的。这年1月4日,盟军总司令部发布了革除公职令。除掉日本共产党,其他各党派无不受到“整肃”的巨大影响。币原内阁中内务大臣堀切、农业大臣松村等5位阁员不得不辞职。以“大日本政治会”为背景的日本进步党推荐的381人全部在被革除整肃范围之内,濒临崩溃。包括后来活跃于日本政坛的樱内幸雄、松村谦三、鹤见俊辅,后来曾任日本首相的宫泽喜一的父亲宫泽裕、也在后来任过日本首相的羽田孜的父亲羽田武嗣郎都在劫难逃。就是在这样激烈变革的时局中,鸠山一郎领导日本自由党成功地打了个漂亮的选举战。
一战得天下,作为日本自由党总裁的鸠山一郎和自由党的核心人物河野一郎、三木武吉却先后被革除公职,胜利的果实只能拱手让出。1946年盟军司令部在战后日本实施的“整肃”严格到何种程度,可想而知。
“整肃”运动从1946年1月起,在1947年7月达到高潮,先后被革除公职的有208,926人,因为其中有148人请求复审后得免,所以实际遭到整肃的全部人数是208,778人。但是这场以根除军国主义,加强日本民主化进程为目的的整肃运动却在1948年骤然结束。
随之而来的是被整肃者的解放运动,和对于日本共产党进行的“红色整肃”的开始。到1951年3月31日,10,090名文职人员和3250名军官得到解放。1951年5月麦克阿瑟被解职,解除整肃的工作被全部移交给日本政府。此后,解除公职令被修改,解放被整肃者的工作迅速推进,半年间177,261人得到甄别解放。鸠山一郎就是在1951年8月6日和13,904人一同被解放的。1952年《旧金山对日和约》生效后,有关革除公职的法令全被废除。最后剩下8710人也都得以解放。
如此大张旗鼓的“整肃”运动何以遽然结束,并如此迅速滑向相反方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有必要把目光从日本转向世界。这之间世界上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变化,是美苏关系开始变得紧张。当德意日法西斯同盟被打败后,美国同苏联的矛盾上升为新的主要矛盾,在亚洲,美国需要有可以信赖的盟友一起遏制苏联。另一个重要变化,是中国。二战后期,美国的亚洲战略中心点一直在中国。从1946年-1947年,国民党政府曾与美国政府签订协议,先后接受了60亿美元的“美援”,这成为蒋介石发动内战的重要资源。但是,中国大陆的内战的结果,却与美国人的估计恰恰相反。1949年大陆红色中国的出现,标志著美国以中国为亚洲战略基地的计划彻底失败。这样一来,日本的地缘战略意义就变得非常重要。1948年和1949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先后通过《NSC-13/2号文件》和《NSC-13/3号文件》。其主旨,就是重新调整亚洲政策,确立在亚洲以日本为抗衡苏联的依托的地位。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化,是朝鲜半岛。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更加剧了东亚地区源自意识形态的尖锐对立。这一系列变化,对美国的日本占领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26日,麦克阿瑟即命令封闭日本共产党机关报《赤旗》,28日又命令封闭所有日共系统的地方报纸。从此,美国走向与日本单独媾和、扶植日本工业发展、重新武装日本的道路。了解了这些,遽然结束“整肃”运动的原因,和运动迅速滑向相反方向的动力就很清楚了。
草草结束的“整肃”,和今天日本人对历史问题的缺乏反省有著直接的联系。“整肃”草草结束,整个日本在战争责任问题上并没有做出应有的反省。以战时作家野火卫平为例,他1948年被“革除公职”,1950年恢复。他的反省是战时的军国主义作品“写的都是真的”。战后日本的政治格局和思想格局,也没有像德国那样得到彻底清理。和战后德国历届政府彻底清除纳粹分子成对比,最有象徵性的是就在鸠山一郎辞职后半年,1957年6月,东条英机内阁时的国务大臣、A级战犯岸信介做了日本首相。
这时候,“整肃”已经成了很遥远的往事了。
很少有人注意到,1945年8月15日战争结束时,日本天皇的诎书上使用的是“终战”而不是“败战”,诎书中也根本没有“投降”的字样。有的只是“敌人使用新的残酷的炸弹”这样的理由。开篇提出“德国能,日本为什么不能?”这样复杂的问题,《鸠山一郎回忆录》并不能给出全面的答案,但这本书却提醒我们答案其实是存在的。答案掩藏在历史的面纱后边,需要我们揭开,需要认真地细细梳理。
从1911年继承父业当选东京市议会议员,到1956年辞去日本首相的职务,鸠山一郎度过了45年政治生涯。他是给日本当代日本投下巨大影子的政治人物。从1954年10月组阁到1956年12月20日宣布总辞职,鸠山一郎相继组织过三届内阁。在他的任内,日本自由党和日本民主党成功合并,这就是今天仍然维持著执政党地位的日本自民党。与他任内的成功折冲相关,日本政坛1955年形成了保守势力一直执政,革新势力始终在野成为“万年野党”的“55年体制”。这一体制一直存续到20世纪90年代。但当他回顾自己最后辞职时的心情,他却只用了一个词——明镜止水。
(鸠山一郎《鸠山一郎回忆录》,复旦大学历史系日本史组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3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