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东亚峰会会给地区带来什么?
日期: 05年12月4期

■ 杜联平

   近期,酝酿已久的东亚峰会在吉隆坡举行,其议题与结果备受世人关注。在区域一体化大势之下,特别是在汲取了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之后,东亚各国能够增强区域合作与整合的意识,试图通过群体力量来应付本地区的问题,这说明各国对东亚身份的认同感正在加强。
   五十年前,亚非发展中国家在印尼万隆的历史性聚会催生了不结盟运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时移势易,冷战结束了,不结盟走进历史,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个全新的世局。在亚洲,中国和印度两大文明的复兴和经济的崛起,不仅吸引了全球的大部分直接投资,也势必要改变整个亚洲的地缘政治格局,颠覆原有的势力均衡。旧的国际关系框架显然已经不适用了,旧的国际观也已经过时。东亚峰会这个新的对话与合作平台,于是应运而生。
   但是,东亚峰会的召开,是否将迎来一个新的亚洲?也许,更确切地说,一个新亚洲是肯定会来临的,现在,人们更关切的问题,该是一个怎样的新亚洲?因为,变动中的亚洲既蕴含着无限的发展契机,也夹带着许多不稳定种子。如何加强稳定,深化合作,求取共赢与共荣,是当下亚洲各国乃至世界列强都必须细心权衡和谨慎处理的重要课题。应该说,求取和平安定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大势,也唯有一个和平安定的亚洲,最符合亚洲各国及世界整体利益。

角色定位依然模糊不清

   “东亚峰会”并非是地理概念,而是个政治概念。在出席峰会的16国当中,除了东盟十国和中日韩三国之外,其它三个国家,即印度、澳洲和新西兰并非属于东亚地区。在最初的设想中,印澳新三国不在受邀之列,其申请参加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原因之一就在于此。现在,这三国最终加入到“东亚”的行列之中,至少反映了两层意涵。其一,本区域内部合作的目标和前景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以至于外围国家都想参与其中;其二,正是由于其它国家都想参与,所以本地区就不可能形成一个自我封闭的堡垒,而必须是一个开放的、包容性的利益共同体。
   然而,东亚峰会虽然在形式上凸显了本区域的自我意识,并且对周边地区产生了磁吸效应,但在目前,其自身的成长还处于萌芽状态,还只是一个前途未卜的胚胎。至于它在将来能否成为一个有效的对话机制,能否促进各国之间的政治互信,能否推动泛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这一切在目前都难以预测。亚洲是个各国发展阶段差异极大,兼之又有诸多历史、地缘政治等纠葛的地区,因此,期望东亚峰会催生欧盟式的新亚洲是不实际的。经济与安全应该才是亚洲各国的主要共同利益所在。
   事实上,虽然峰会已经结束,但人们依然看不到一个压倒性的议题。当然,万事开头难,这毕竟只是首次峰会。但是,如果各国领导人聚在一起时只是行礼如仪,只是泛泛而谈,没有焦点议题,没有具体和长远的设想,无法确定一个基本的方向,那么,这次峰会难免会成为一个没有内涵的空壳。
   在区域对话与合作方面,东亚其实并不缺乏行之有效的框架。东盟与中日韩之间的“十加三”对话已持续多年,并且成效显著。以这个机制为基础,东南亚与东北亚的经贸合作近年来日益扩大,一个崭新的区域贸易框架正在浮现。如果舍弃这一机制而另起炉灶,或者好高骛远,贪大图快,那么,东亚经济融合的进程就将遇到更多困难。
   就东亚峰会的组成来看,除了新增的印澳新三国之外,其它13国原本就是“十加三”对话机制的成员国。对这种重迭的情况,人们难免会产生一些疑问:东亚峰会与“十加三”机制将会是什么关系?两者的功能是否会架床叠屋,甚至相互抵销?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将由哪一个机制来主导和推动?简单一句话,东亚峰会的机制将如何定位?

东盟核心地位有待强化

   最近多年来,不论是在亚太区域论坛上,还是在“十加三”区域对话中,以东南亚国家组成的亚细安组织一直发挥着主导和核心作用,其成效已经在现实中得到验证。但是,在东亚峰会形成一个机制之后,亚细安是否还能够扮演核心角色?
   从欧盟由比荷卢三个小国结成的煤钢共同体逐渐变大趋强的演变经验来看,未来东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也应该由亚细安这个相对紧密的小国联盟来发挥轴心作用。当这个轴心产生向心力的时候,整个东亚的经济大循环才能转动起来。
   由亚细安继续扮演主导角色,绝不意味着轻视任何一个大国的作用。日本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中、印是世界上发展最为迅速、潜力最为巨大的两个国家。作为单个的经济体,它们是区域经济整合所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事实上,所谓东亚区域一体化的目标,恰恰是来自于中印两国为本区域提供的巨大发展机遇。
   但是,在主要大国之间政治互信不够、在“东北亚自由贸易区”遥遥无期的现实下,亚细安是本区域实现经济融合的唯一可靠的雏形和基础。也就是说,不论是现有的“十加三”模式,还是即将亮相的“东亚峰会”模式,亚细安都必须是整个机体的内核。
   然而,处于核心位置的东盟,首先必须充实自己作为主导力量的内涵,必须强化内部凝聚力,必须对自己的未来有十分明确的方向感。与此同时,它更必须站在整个区域的角度,为经济融合的愿景提出清晰而又可行的路线图。在这次东亚峰会上,东盟作为一个整体,其内部团结,其战略视野,其主导区域事务的能力,都受到世人的检验。

不能成为大国角力的舞台

   东亚峰会倡导者的最初设想,是要借助集体的力量,减少本区域国家对美国经济的过度依赖。其间,也有人提出要通过这一机制来抗衡美国在本区域的影响力。因此,自从东亚峰会正式成为议事日程之后,华盛顿就开始感到担心和不安。从长远来看,这对东亚区域合作显然是不利的。
   美国这次缺席东亚峰会,一方面有其自身的原因,包括它不愿加入东南亚互不侵犯条约,另一方面也有亚细安方面的原因。但是,由于美国本来就对中国经济实力的崛起怀有疑虑,再加上近年来两国在东亚的影响力互有消长,因此,华盛顿一直认为北京企图将美国挤出亚洲。而此次美国处在东亚峰会之外,华盛顿便认为这是中国阻挠的结果。在这一点上,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不久前在北京访问时,就曾公开抱怨中国企图把美国排斥在亚洲之外。加上前文所述“抗衡美国”的不当言论,华盛顿对北京的疑虑就更大。
   如同过去一样,中美在彼此交往中的最大任务,就是要减少猜疑和麻烦,增进了解和互信。就在这两天,中美两国高级官员在华盛顿举行第二次战略对话,其根本目的就在于此。因此,在东亚峰会问题上,北京不仅没有理由主动加深美国的疑虑,而且大概也没有能力独自把美国排斥在外。相反,作为美国的盟友,日本、印度、澳洲和新西兰都参与到东亚合作进程中,这正好反证了中国并没有主导东亚峰会。
   因此,东亚峰会的最大潜在危险,就是加深中美之间的不信任,从而导致内部分裂。为了避免这一结果,东亚峰会的机制必须给区内和区外各国带来政治信任和合作意愿,而不是战略猜疑和对抗心态。

中国在本地区努力争取友谊

   中国是如何成功改善它和区域的关系?它是如何赢得区域国家的友谊和支持?答案是通过一系列适时和受欢迎的行动,中国多年来一直努力争取区域的友谊,这些行动包括:
   在1996年成为东盟的对话伙伴国;
   与东盟在2002年签署《南中国海各方行为宣言》;
  在2002年11月同东盟签署《中国─亚细安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在2003年加入《东南亚友好与合作条约》;
  在2004年同东盟签署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
  增长双边贸易,双边贸易额在去年超过1000亿美元;
  由中国国家主席、总理和外交部长出席东盟会议,表示对东盟的尊重。
   中国和东盟的关系对双方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中国来说,同东南亚的良好关系,是中国展示它的崛起将是和平及毫无威胁的最佳证明。对东盟来说,同中国的友好关系可以让东南亚国家从中国的经济发展中获益,也是东盟通过逐步联系和整合东南亚、东北亚、南亚、澳洲和新西兰的经济体,建立一个东亚共同体的重大策略的必要组成部分。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85/15276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